29(2 / 2)
处于"天放"的状态,处在畅怀适意、优哉游哉、浑然相忘的状态,心灵更容易获得一些天启,解识某些天机。
民间有言,火要空心,人要虚心。清空心室,净除杂念,超拔小我,让心灵穿透形骸,实现与天地精神往来。
虚空才可清静,清静才可自得,自得才可自在愉悦。
庄子提倡恬淡无为的自然观,让天地万物本真地存在,让人本真地存在,让艺术本真地存在。
人们常常受时俗左右而迷失本性,这是本末倒置。
在这文明异化、物欲横流的疯狂时代,庄子的哲学思想不失为一副清凉散、醒心剂。世俗间的计较、纷争,置入他的价值系统和以道观之的宏大视角中,纵不冰释前嫌,云散烟消,也会感到淡然、释然,丝毫不足介意。
何为道?庄子认为,道乃自然、本体,是宇宙万物之本原,与最高认识。
道,公正客观、无党无偏、无私无蔽,在道的视界里,纷纷万物、芸芸众生,都一体平等,没有差别,事态与物性齐一。
消减、生长、充盈、空虚、终结,一切自行变化,循环往复,这是道的原则。
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以超然的态度看待苦乐,做到苦乐不入心,客观对待现实,转换心态,自觉解除困苦焦虑,从而达到心胸旷达,心态宁静,心情愉悦之常态。
庄子与常人不同的最大特点,是观察问题总是从"天"(宇宙、自然的立场出发,而不是从人类的立场或小己的立场出发。他的视角,无比博大开阔。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庄子的最高境界。
人与一切生物都是天地自然的创造物,天地自然则是人类诗意的居所。
心灵透彻,为智;智慧通达,为德。心灵空旷、超拔,才能无拘无束遨游天地之间。
深山密林之所以适于人居,是因那里足够空旷,人的心神是不堪俗世喧嚣的干扰。(想起小时候母亲说的话,笑,现在仍适用
古人所言得志,不指高官厚碌、富贵显达,而指保全纯粹充实的天性,如此,心中的快乐无以复加。
如何对待生命,这一重大哲学问题,庄子有独到的见解,在庄子看来,生命应以自然之方式存在,既不伪饰、造作,更不逐求身外之物,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维护生命本色。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二二年六月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