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持家无为(1 / 2)
大罗山
《山经》云:汉儋之西,裴山北二百余里有山,名曰大罗。道祖传世《道德经》三千字,故而山高三千丈,下临低谷,上达天宫,鼓风锵然,鸡鸣海日。楼台巍巍如霞坠,宫宇重重破云台。千道彩云绕,万缕紫烟照,日映修竹,月绕兰芝,当得人间好洞天。
数万载前,道祖自汉儋洲骑牛西出函谷关,紫气东来三千里,于昆仑古道传道人间。彼时瑶池西望,瑞云状如飞龙,丹霞似青鸟缱绻,浩浩汤汤,如圣天降。
道祖昔年落下人间的地方,有一山,后世称为大罗,是为道祖人间道场之所在,亦是世人所知的唯一一座执道家牛耳的道宫,八景宫所在。
以其广开道法,故而盛名。
每五百年,皆会由一位道祖座下的圣人坐镇。此番坐镇八景宫的是平阳古观一脉的一具圣人分身,其真身在人间悟道多年,已不算什么秘密。
千载前,儒、释两家学说趋于成熟,其余百家学说紧随其后。若道家再故步自封,作茧自缚,终有一天会被挤下高高在上的神坛。为解道家末法之后忧,度百家门户之成见,道家先贤耗费无数心血追寻答案。
直至数百载前,有位道家晚辈舍弃修行,阅尽百家书籍,终有希望解决困扰道家无数先人的难题。彼时,尚是逍遥境的道家晚辈已是六百余岁,众所周知,逍遥境若无服食丹药,至多七百载寿数。
这本该有望登天的老修士此举等于放弃了长生大道。
闭关海云观藏书阁数百载,服食一枚延寿丹,杂糅三家学说,促使道家学说糅合儒、释二家的精髓,就在他羽化的那一刻。
昔年尚只是逍遥境的道家晚辈,连破七境,借此登仙入圣。
是夜,海云观的藏书阁格外耀眼,华盖绵延一洲,金光如昼,遍洒九洲。
这位开创“三教合一”的盛举的道家晚辈也成为道家距今世最晚封圣的圣人了。封圣时,从儒、释两家掠夺来的气运不算少,差点便让儒家圣庙第二高位和佛家代表着过去的古佛亲自走趟大罗山,请道祖来论道。
随后,儒、释二家有人依样画葫芦,却仍是只学到皮毛,根本填补不了道家窃取的气运。
这时期三家学说融汇影响,世称“三教合一”。
大罗山山巅的八景宫素有“紫府”之称,享有无为清净观世态,太上忘情傲圣尊的美誉。其内有九景,分别为一景瀚海沧溟,二景峦胜昆岳,三景钟华神秀,四景月阳曜辉,五景瑶光罗幻,六景水岚烟霞,七景云霓虹渊,八景落世星河,九景混沌鸿蒙。
因而九为极数,昔年道祖不想违天下先,故而起名“八景宫”。
八景宫内有二人相对而坐。
其中一人,手持拂尘,闭眼打坐,正是玄都的大弟子,静虚道人。还有一人弱冠之貌,健美凤目,温文尔雅,道袍在身,气韵浑然,确有几分浊世佳公子的模样。
后者是此五百年的坐镇的圣人分身,成圣前人称“丹云”。
二人商讨的是六月初九周天大醮的相关事宜,虽说周天大醮眼下已是准备妥当,但尚有些许事宜还需与坐镇的圣人商议。
丹云整理着袖口,盛放于膝前,说道:“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准备看吾八景宫的笑话。”
静虚汗颜道:“有一说一,此事,委实……有些不像话。”
“谁让吾等这脉将祖师‘无为’之道奉为圭臬,数万载前是不管人间事,到后面变成不得不对许多事闭眼不见,等到诸如神灵之属蹬鼻子上脸才后知后觉,是否晚矣?”
若非顾及圣人姿态,丹云都想站在玄都洞洞口破口大骂,这种站在自家道观门口指桑骂槐的壮举他做得出来,又不是没有做过。
丹云的挖苦,静虚闭着眼睛不再多言。
放眼三界,敢这么说这位道家第三代弟子的人可不多了。
治理一座宗门,就好比手持一家事务,他这一脉得益于道祖庇佑,曾有占据天下气运三分一说,彼时人才辈出,道法鼎盛。而后那一撮道法有成的高人便流散九洲,广开道法,牢牢把持着能决定道家话语的椅子,其中便包括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