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贵阳讲学(2 / 2)
到贵阳文明书院去讲学,明史阳明先生的传记载“贵州士始知学”,我们参照其他的一些资料,实际上所谓的“始之学”,是始知心性之学。把这几个要素综合到一块儿,我们便说,到这个时候阳明学开始正式成立。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什么时候算是阳明学真正成立?是不是龙场悟道之后就成立了?我说非也,要等到他到贵阳文明书院去讲学,有了听众,有了信众,讲了知行合一,这个才宣告了阳明学的正式成立。为什么要这么说?我想有我自己的理由,这里我也就不多说了。
知行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将来在讲他的思想的时候,我们会详细地给予讨论。我现在只想指出这一点,阳明先生开始宣讲知行合一之说,影响到了整个贵州地方的文化,也实现了整个贵州地方文化的生命更新。过去孔夫子说过一句话,说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孟子也曾经讲过,叫做“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阳明先生在贵州的经历,就是非常体现了这种过化、存神的儒家精神的。
不管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艰难困苦的环境,他始终能够坚持着心中的信念、理想,行于中道,而能够给整个地方带来文化生命的更新,带来仕林风气的更新。阳明先生在贵阳的讲学,不只是宣告了阳明学的正式成立,并且也为黔中王门学派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他在回到龙场也讲学,总体来说,在这个阶段当中,他首先是要给学生讲八个大字的,那就是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立志很重要,阳明先生不只是在这个阶段强调立志,从头到尾,凡他讲学首先讲立志,他自己是十二岁立志,成为圣人,到龙场三十七岁终究悟道。如果没有立志,我们很难想象在此后的整个过程当中,他有最终成就的建立。所以阳明先生讲,不立志是一事无成的,未有不立志而有成者也。
立志实际上就是为个人的自我的完整生命建立一个基本的坐标原点,确定这个基础。通常讲安身立命,身安在什么地方,生命建立在什么地方?就是建立在这个志,如果没有这个志,也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础。而生命一旦失去基础,显而易见,就成为一个飘浮的状态,也就是没有根本的。无根无本你要试图它建造起来,有未来的什么大成就,如何可能?
我有时候有个简单比喻,阳明先生是经常用栽树来比喻,那我们说就好比是造房子,造房子第一步就是要打基础,建立根基。立志就是建立根基,基础建在什么地方,是决定了最终的高度的。决定一个房屋、一个建筑物的高度的不是别的,而是基础,如果根基很浅,要想在地表上建个摩天大楼,一百米高,不可能的,要坍的。基础打在多深,才有可能建多高的房子,所以是基础决定高度。一个人也是一样,你的志向决定你的生命高度,在阳明先生那里,这个立志当然不是让你立在别的什么地方,而是必为圣人之志。
光讲个立志,也未必就是真的有用的。还必须要把已然建立起来的那个志向落实到、表现于日常生活当中,志向的真实表达,首先一条那就是勤学,勤学毫无疑问是围绕着志向来讲的,向什么学?博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所有这些都是学问之功。
《论语》就是从学而开始,孔夫子当年讲文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也是夫子自道。学、不断地习、在学习之间的相互互动,让自己在习的过程当中去领悟学的那个境界、效用,那是能够给自己一种无限的、不可描述的心灵愉悦的。夫子曾经自己也讲过,“发愤忘时、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好学到这个程度;一切地方皆是为学之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都是学。如果我们真的能建立起圣人之志,那就毫无疑问,必得要把这个圣人之志表现为日常生活行为当中的好学,就是第二条,勤学。
那么显而易见,不可能凡是说我学的、我做的都是对的,不是的。生活当中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是时时处在犯错误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视听言动、我们的喜怒哀乐,都未必是中正的,所以就有过、有失,有过有不及,总而言之都有偏。我们要时时地、主动地、自觉地实现自我行为的纠偏,纠偏就是回归于正,我们通常都讲改正,改而归于正,这就是改过。
改过就是回归中正,回归于行为的中正,对自己来讲,如果你时时地懂得改过,懂得回归于行为的中正,那我们就有一个责善的任务,这个责是什么意思?不是责备,实际上也就是成,今日还有个词语叫做责成,责成某某做什么事,我们要责成自己在行为上回归于圣。改过就是行善,改过的行为也就是回归于圣,这就是责善。
当然,你回归于善了,那么在我们周边的人,他们的行为有不中、有不正、有不善,我们也同样有责任、有义务,促使他们的行为也回归于善,这就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切磋,所谓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孔夫子当年说“君子有诸己,然后求诸人;无诸人,然后非诸人”,这也是责善之一。什么意思呢?一个君子,我没这个毛病的,然后我才可能去责成他人,也去掉这样的毛病;我有这样的一种优点的、善的东西,我才可以同样要求他人也做到这一点。君子是这样的,总是首先是反求诸己,使自己的内外一致,回归于中正,同时也还有一个朋友之间相互切磋砥砺的一个任务,共尽于善。
我们刚刚在这里简单讲的八个字,是阳明先生在文章当中写的,叫做“教条示龙场诸生”,这八个字实际上也是阳明先生的教学纲领。龙场悟道之后,一直到他后期,都是保持着的,所以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个简单的解释,以示对这八个字的重视。
到了正德五年,阳明先生最终离开了龙场,他是正德三年到的龙场,前后三年贬谪期满,朝廷升他为庐陵知县。升庐陵知县以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