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罪己(2 / 2)
“朕今日明白告诉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笨蛋,你就是个无能的废物。治民理政你一窍不通,除了召集县令给他们摊派指标,你还会什么?是不是不摊派指标,你就什么都不会干了?”
“你不是看不上你同科进士的赵隐么?朕告诉你,赵隐好比天空之皓月,你就是地上的烂泥!赵隐为朕出谋划策,出奇无穷,料敌合变,威震天下。而你呢?你还嫉妒赵隐?若是把你放在他的位置上,你也只会召集将军们开会,摊派给他们杀敌指标,逼迫他们自己去完成。最后只会带出一支杀良冒功、残害百姓的军队。”
“你就是个庸才、蠢材、废材。国家要是都用你这样的人,早就亡了!你还毫不自知,兀自在那做着什么位列三公的美梦,简直愚蠢得可笑。”
“堂堂状元,诗词歌赋一窍不通,整天只会乱诌一些顺口溜似的废话,什么三个一、六个一,还自我感觉良好,还喊人挂在城门上?你到底知不知道羞耻?你那几句屁话我替你念出来都觉得脸红!”
杜子刚如同一滩烂泥瘫在地上,忽然大叫一声,晕厥了过去。裤裆里一阵咕噜噜响,屎尿失禁,臭气难闻。左右赶紧将其拖走。
郑清之起身下跪道:“杜子刚狂悖暴逆,盘剥害民,万死难赎。臣管教失当,愿一同领罪。”
赵昀眼望太湖远方,沉默良久,长长叹了一口气,吟道:“未是江头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若非微服出访,怎会知道民生世道如此艰难。这天下不知还有多少个杜子刚在残害百姓,朕又如何才能制止他们?”
“郑清之,你是朕的老师。你教教朕,从这件事里可以得到什么教训?”
郑清之深深叩首,泣拜道:“臣枉为人师,枉为国相,羞惭无地。请陛下治罪,臣绝无怨言。”
赵昀沉思一阵,开口道:“你毕竟是朕的老师,又有拥立之功,臣不问你的罪,你告老还乡吧。”
“谢陛下圣恩。”
郑清之告退后,杨素英问道:“官家究竟准备怎样处置这个杜子刚?”
赵昀道:“当年我株连史党时,陈贵谊曾经劝我不可以一时喜怒擅杀大臣。即便臣子有罪当诛,也因依照王法定罪法办。此乃至理名言。杜子刚及其亲信的罪就由三司会审、依法处置吧。”
回宫之后,赵昀便册封李月婵为才人。果不其然,招致许多大臣上书反对。唯一奇怪的是素来以直言敢谏著称的陈贵谊却并未发表意见。
赵昀忍不住问他道:“卿为何不劝阻朕呢?”
陈贵谊道:“孟子与梁惠王谈论寡人之疾,认为好色乃人之常情,贵在施行仁政,与民同乐。今陛下虽纳歌女为妃,但废除苛政、罢黜奸佞,还利于民,百姓欢悦,此所谓瑕不掩瑜。只要陛下施行仁政,臣自当全力支持陛下。臣非滥谏邀名之人,此等小事,不值一谏。”
赵昀赞叹道:“卿之贤犹胜魏征。”
百官见最负刚正之名的陈贵谊都不反对,便也渐渐默认了这件事。
后经御史台、刑部、大理寺三堂会审,杜子刚其实并未犯罪。
因为法律从未明文禁止摊派指标,实际上也无法禁止。至于各县为了完成指标盘剥百姓,压榨黎民,也没有证据能证明是杜子刚所授意,因此实际犯罪的是府内的几个知县。长洲县令游似因拒不接受指标摊派得以免罪,其他各县县令或被降官或被免职。
赵昀得知杜子刚被审判的结果居然是得以免罪,大感不可思议。但既然这是法办结果,便也只能接受,让吏部把杜子刚调离平江府,担任鸿胪寺少卿,专管接待外宾去了。
又擢升游似为平江府通判,暂代府事,负责革除弊政,还利于民。
平江府百姓们听说杜子刚调走以后,奔走相告,欢天喜地,又买酒买肉,大开宴席,城中鞭炮声响此起彼伏,一日之间府内的物价涨了三倍。
杨素英听闻这一神奇的景象,不由叹道:“当官当到上司、同僚、下属、百姓全都这么讨厌他,真是个奇人。”
赵昀道:“便这样的人,却也无法治罪,说明这是整个朝廷制度的缺陷。朕思索良久,问题的根源还是在朕自己身上。”
杨素英道:“此乃郑相识人不明所致,官家何必把罪责往自己身上揽?”
赵昀道:“郑清之用了杜子刚是他识人不明,朕用了郑清之不也是朕的识人不明?”
杨素英道:“臣妾说句不好听的话,郑清之乃是史弥远安排给官家的老师,论德论才,又哪里比得上官家。如今借此机会罢免了他,也是好事。”
赵昀道:“话虽如此,可屯兵、公田二法的弊端也的确是由朕失策而引起。以后当引以为戒,多考虑政策是否实操可行才是。”
后赵昀派人四处查访,发现屯兵把军田转租的事情比比皆是,反倒是自己耕种的凤毛麟角。如此一来侵害的是国家和佃户的利益,只是肥了这帮兵痞。于是决定废除屯兵制,在三个月后重新对屯兵进行一次武艺考核,合格的编入备兵,不合格的削去军籍,发还为民。
经过筛选,共有两万名屯兵转为备兵,编入赵葵麾下殿前侍卫亲军,其余全部裁撤。
所有军田收为公田,仍按十分之一的比例收取田赋。
又命御史台派监察御史到各地明察暗访:一查阿谀谗佞、败坏风气;二查贪污腐败、损公肥私;三查摊压指标、滥求政绩;四查转租官产、中饱私囊;五查断事不公、怠政枉法。
因郑清之辞职下野,乔行简升任左相。
由于韩侂胄、史弥远的前车之鉴,赵昀不想再出现独相的状况,因此开始物色新的右相人选。
答案显而易见,论资历、论才干、论名望,唯一能与乔行简并驾齐驱的就只有一个人——四川制置使崔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