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勋贵的妥协(1 / 2)
第246章勋贵的妥协
勋贵们虽然从内心里也不愿意将手里的田地交出去,但是至从他们手里的兵权没了之后,便成了没牙的老虎。
就算他们想要反抗也是胳膊拗不过大腿,更何况皇帝已经给了他们比土地收益更高的海贸利润,这个利润可是比他们现有的土地利润多出几倍。
有了海贸利润做后盾,他们没有必要因此田税这点儿小钱与皇帝和宋文远死磕,新政说的很清楚,这些隐田他们想要完全可以按照市场价买下来。
农场化经营经过幽州的实践已经得到了证明,大规模集约化管理的农田不但生产效率更高,就是收成也比小农百姓的单打独斗的收成更高。
原因很简单,小农百姓用不起的农业机械,农场主用得起,小农百姓修不起的水利灌溉设施,农场主修的起。
就算是能够深耕的耕牛,农场主也比小农百姓多,各方面的条件都是农场主完胜,农场主完胜本来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农业本就是一个大投入,低收益的产业,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工业的利润会对农业形成强烈的冲击,若是不对农业进行补贴,越来越多农业从业者会放弃农业。
这是历史规律,越是工业发达,单纯的农业就越是不挣钱,春种秋收一亩田一年的收获就那么多,生产的多了,消耗不掉还会造成粮食浪费。
而工业则不同,一个小小的工业品,生产一个上发条的青蛙,刚开始生产出来的时候至少能够卖几百文,相当于一亩田的纯收入。
而工业生产这么一个小玩具大概只要一盏茶的时间,这就是工农业的巨大差距,根本无法放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
正因为如此,宋文远新政一开始就是走大农场经营模式,将失地的百姓用行政手段送进工坊转化成工人。
只要农业生产能够保证华夏的基本粮食供应稳定,将农业的利润让给士绅勋贵又有何妨。
至于纺织生产需要的棉花、生丝等原材料,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的方式进行调节,只要农场主发现种植棉花与养殖桑蚕更挣钱,都不用朝廷催,他们就会将土地改为更挣钱的作物。
不过华北大平原,湖广的两湖平原,以及将来开拓的辽东平原,这些成片的平原土地,最适合农场化经营,因此这些地方的土地,必须保证一季是种植粮食,为此朝廷甚至可以对种植粮食的一季进行减税,甚至免税。
新政的目的是推动国家慢慢向着工业化转型,土地的价值已经从过去的维持生存的命脉,改变成为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基地。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商业化种植的趋势不可避免,若是国家不进行主动干涉,未来华夏大地上到处都是经济作物,甚至粮食供给都会成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