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开封印象(二)(1 / 2)
开封城由四条大的河流贯穿,水运极为繁忙。
从南往北的河流分别是:惠民河与蔡河、汴河、五丈河,金水河。
南边的两条河惠民河与蔡河。惠民河从开封城南,南薰门西侧的广利水门(蔡河上水门流入开封城内。蔡河从南薰门东侧的的普济水门(蔡河下水门流入开封城内。
这两条河相交于开封城的外城南部的龙津桥,形成一个环形水道。龙津桥位于开封内城南门,朱雀门的南边。
北面的五丈河,同样不穿过内城,从东往西,沿着内城北,横贯外城北部,一直延伸到广济河、济水。
在开封城西北方向的金水河,从开封城外的西北方向,流入外城之后,分成两条支流。一条支流向北,汇入五丈河。另一条支流,向东南,穿过内城西北角,穿入皇宫,又从皇宫东面穿出,向北拐入“艮岳”(“艮岳”是大宋皇帝赵佶在内城东北部,修建的皇家园林。、景华苑,再往西,又沿着内城外侧,绕过景龙门外侧,再汇入内城外的护城河。
中间的汴河是开封城内最重要的一条河。
汴河是从东到西,穿过外城、内城,皇城南边的御街,横贯整个开封城的中南部。
汴河的历史很悠久。
在楚汉相争时期,刘邦、项羽有一次议和,双方约定以一条叫作鸿沟的小河划定边界。
鸿沟就是汴河的前身。
鸿沟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由魏国开凿的一条人工河。
魏国通过开凿鸿沟,把黄河的水引到其京师大梁,再向南汇入淮河。
大梁,也就是后来的开封。
另外,在淮河与长江之间早就有一条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运河,邗沟。邗沟后来成为隋代大运河的淮扬河段。
这样,鸿沟—淮河—邗沟就沟通了长江和黄河,而开封就成了这条交通要道上的著名城市。
经过千年的演化和修整,到了大宋时期,鸿沟就成了汴河。
在大宋时期,汴河的流向是从荥阳附近的黄河将水引入,经过京师开封,自西再向东,汇入泗水,再经泗水,进入淮河。
汴河不仅仅是开封城内最主要的一条水道,也是大宋王朝的交通大动脉。汴河承运了绝大部分供应大宋朝廷的粮食(漕粮,占全国总运力的8%以上。
漕粮是大宋朝廷的财政基础,承担着养官和养兵的重任。
大宋的龙图阁直学士沈遘曾经作过一首诗,反映大宋朝廷对东南漕粮的依赖:“漕舟上太仓,一钟且千金。太仓无陈积,漕舟来无极。畿兵已十万,三垂戍更多。庙堂方济师,将奈东南何?”
很难想象,这样一条小河沟竟然是整个大宋王朝的经济命脉。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尤其是遭运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商品流通规模扩大。大宋全国各地的物资都可由水、陆两路运抵至开封城,从而使开封城呈现了极为丰富多样的经济生活景象。
汴河也就成了大宋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虽然汴河如此重要,可这条河流却有两个极大的负面问题。
第一个,就是汴河的水太浅了。尤其是从开封城往西,连接到黄河的这一段河道。许多河段只有不足七尺深,河面宽不过四丈。
这对于船的载重量是个巨大的限制。在汴河中运送漕粮的船也很难借助水力航行,许多时候只能全凭纤夫拉船。但是,而大宋朝廷却从没想过,要拓宽、加深汴河,却只在运河两侧都设有专门的纤道,禁止人们占用。
这其中的因素,除了统治者的因素,还跟开封城周围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有关,特别是黄河的频繁决堤,河道的逐渐南移。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自从华夏民族诞生以来,黄河就一直孕育着华夏民族。
然而,数千年以来,由于对黄河流域过度的耕种、开垦等农业行为,导致其周围的环境持续恶化,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黄河携带的泥沙量明显地在河道内堆积。
随着时间的发展,特别是自从唐朝后期以来,黄河就不断泛滥,决堤,向南变道,渐渐地逼近开封。
黄河每次决堤,泛滥之后,开封城附近繁密的水道,就成为了黄河泄洪的最佳渠道。
开封城的运河中的泥沙逐渐淤积,导致河流水浅,无法支撑大型船只的航行。以至于,这些运河的某些河段几乎等同于废弃。这给开封城的河道运输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