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绝境逢生(1 / 1)
南阳郡,地处荆州最北部,乃东汉最富庶的几个郡之一。东汉开国之君的光武帝刘秀即出身南阳郡蔡阳县,因此南阳郡又被称为“帝乡”,其政治地位仅次于洛阳(河南郡和长安(京兆尹。
南阳郡人口常年维持在18万以上,人丁兴旺,沃野千里,雨水充沛,使南阳成为全国的产粮和赋税重郡。
汉灵帝熹平六年(177年夏初,南阳郡及周边广大地区持续干旱,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旱灾致使万亩良田尽毁,颗粒无收,而朝廷赈济的粮食却迟迟未到。饥荒就这样在广大的南阳郡蔓延开来,数月间,南阳郡饿殍遍地,流民四散。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灾难——瘟疫。瘟疫随流民涌动,南阳郡已处于失控边缘。
夏末初秋,本应一片苍翠,生机盎然,然而风沙过境,却是一片末日之景。乡间小路上,常有流民行走,渐行渐弱,渐无声。失了皮的树木,断裂的草根,随处可见。能吃的,不能吃的,有时甚至是尸体,在灾民看来,皆可裹腹。有异教徒传言:十八层地狱十八般景。而此间之状,又该属于第几层呢?
夕阳古道,老树枯藤,一个中年文士行色匆匆,其人发鬓半白,看形貌应已过不惑之年,却面色红润,中气十足,与此处的萧条之景似乎格格不入。此人衣着朴素,背一药篓,看此装扮,应是一方士无疑。
这几年,各州郡经常出现这样的方士,他们以符水为人治病,不取人钱财,传播他们心中道义理想。而这个年代的方士,也叫方术士,他们懂些医理,能卜算,会看相。
这些人中,有一个人名传数州,影响力甚广,他的名字叫张角,冀州巨鹿人。而今天此人,不知与那张角有没有关系。
匆忙行进间,方士发现前方有一具尸体,这尸体对于这乱世来说,不过过眼浮沉而已。这方士脚步未停,却突然听到了一声呢喃。方士驻足,转身望向方才那尸体,犹豫片刻,出于医者本能,这方士还是上前查看一番。
这是一个濒死的幼童,面如土色,口角皲裂,虚弱至此,今日若是置之不理,怕是撑不过午夜时分。这时,幼童似乎感应到身旁之人,他奋力蠕动着,以一种诡异的姿势,从怀中掏出一枚玉佩,呢喃道:“救”接着便不省人事了。
这方士见此情形,轻轻将幼童手中的玉佩取下,捏在手中观摩。此玉佩洁白无瑕,精雕细琢,不似凡品,定然价值连城。这方士将玉佩擦拭后揣入怀中,转身欲走。
行了几步路后,方士又折返回来。仔细端详了这濒死的幼童几眼,俯身蹲下,缓缓将幼童嘴巴捏开,往口中滴了些水。片刻过后,方士叹了口气,俯身挟起幼童,继续往方才前进的方向走去,身形渐行渐远,消失在了风沙之中。
看此情形,这幼童似乎是有救了,人们常说绝境逢贵人,可能是这个孩子命不该绝吧。
翌日,在一洼地处,草棚中走出了方士的身影。此人舒伸一下腰背,顺手将药罐中的药渣倒在地上,接着又返回草棚。
棚内铺了些柴草,昨日的濒死的幼童正躺在上面。此时的幼童已颇有生气,与昨日大为不同。见幼童腿脚微动,方士道:“醒否?汝身侧有水,可自取之饮用”。幼童缓缓起身,转身望向那方士,眼神中有些警觉,又似有柔光,不过还是乖乖的取水饮下。
这幼童身体恢复的速度颇为惊人,只一夜,就好转至此。方士见幼童颇为警觉,说道“莫怕,汝何许人也?”幼童只是望向这方士,眨了眨眼,却并未作声。嗯?见幼童未答,这方士又道:“汝可有姓名?”再看这幼童,已眼角含泪。少顷,幼童答道:“李显!”方士转身,自言自语道:李显,李姓,李
突然,孩子伏地叩首,声泪俱下,说道:“多谢先生救命之恩。小子欲拜先生为师,随行听教,望先生收留!”言辞恳切,字字铿锵。倒是让这方士吃了一惊,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就这样看着伏在地上的孩子。
医者有心,他路经南阳,却只能治病,不能治饥!可这赈灾钱粮不到,饥荒不止,纵然能治病救人,他们亦逃脱不了饿死的命运。再者,南阳已渐失控,他本欲速速离开南阳,返回豫州故居。路途遥远,带上这幼童,还要随行照料,艰难险阻更甚。但若是弃之不顾,又有违医者本心。
良久,方士突然问道:“汝欲拜我为师?是何缘由?”。幼童抹了把鼻涕,望向方士答到:“小子只闻此间疫灾不治,先生既能游刃于此,必为世之高人。且救命之恩,无以为报,小子愿拜先生为师,侍奉终老。”幼童言之凿凿,方士颇为惊叹,小小年纪即才思敏捷,言语干练,可见天赋不俗。
这方士并未接话,而是转身踱步,自忖自己如今已年近四十,却膝下早夭,莫不是天意如此,让他再收一位闭门弟子不成?
沉量片刻,望着孩子一双水灵的眼睛,实在不忍拒绝,他门下已有两个徒儿,再收一个亦无妨!
“今日之遇,既已结缘,拜入我门下亦未尝不可,只是你来历不明,我尚需知道一二。”李显立马趴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抬头望着方士说道:“小子出身汉阳李氏,幼年丧父,家族蒙难,同母亲避祸南阳,母亲为流民所冲散,漂泊日久,幸为先生所救。”。
看着孩子眼中闪烁的泪光,这方士眼神似乎坚定了几分,道:“既如此,可入我门下。我有两点要求需谨记:其一,信义为先,此为立身之本。其二,如今天下异动,百姓苦寒,当怀仁者之心,济民,济世。”
“金石之言,当铭肺腑,小子自当谨记!”李显立马又叩首三拜,伏地不起,这方士将李显挽起,心中五味杂陈。
今日收徒颇为草率,可不知为何,冥冥中似乎有股冲动支撑着方士将幼童纳入门下。既已收入门下,师傅对弟子,自然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