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陆玉笔根性乃从源 父与子且言圣贤道(1 / 2)
却说这陆珏何许人?他乃是本县一小资家中公子,姓陆名珏,字玉笔。虽是小资,实乃书香门第,家境无忧。
珏之高祖姓陆名凌,字念纯;由米道从商,家资充盈;凌有三子,长子陆江,字鸿聪;次子陆源;字鸿志;三子陆波,字鸿明。其中凌最喜次子陆源;他天资聪颖,善读诗书,然却唯独不愿从商。便由乡里参加正途科考。
凌见陆源无从商之念,便率江、波二子立业以壮家产,数年间其产业已遍布半个西省,为一方富贾,后以古稀之龄辞世,立嘱曰“子孙不得分家,家主由次子源继承,长子江、三子波总领外业,遇大事三人共商之。”三子俱允。
凌辞世后,陆家一族谨遵凌之遗命,恪守家道,兢兢业业。凌之陆江、陆波二子坚守父亲的志愿,一步步做大产业,不提。
这里单道次子陆源,数年间,源虽不曾参与家中事物,然在辗转间出任过原府曲县知县、平府瑞州知州、西省司骁骑尉,几十载下来,源安宁过渡,深谙世道。
陆源其人为人和善、处事正直。然成婚已晚,而立之年后方诞有一子,名唤陆秋,字显枫,自小随父生长与官场,此子资质平平、不喜读书,喜弓马打猎,却整日游手好闲。
源于西省司骁骑尉任上领军出征鞑靼,率秋以充小校,待收兵之时,因秋颇有战功,西省司破格授与秋忠勇校尉之职。其后一直跟随其父陆源不离左右,陆源于耳顺之年辞官回乡,秋应父命亦辞官同父归。
期间,秋膝下诞有一子,名唤陆诚,字功勤,此时已是陆源回乡之际,此子年幼之时便不知去向,陆家族人亦不知其原委,唯陆源父子只字不提。
陆源回乡后领族中四百亩土地过活,团结一家老少三十余口,和睦乡里,乐善好施,是当地的善人。
常言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行善之人一磨一历之间皆恍如隔世,陆源父子秉承弃前缘、念过功,不枉一世三秋之德行,自觉闲云野鹤于故乡,如此一十六载后,源以近耄耋之年辞世,乃立嘱曰“凡我源脉,日后效圣贤道,读圣贤书,然不得为官、不得为商,大宅卖掉,得钱赠予三弟陆波,余留田地六十亩,足以活己活人,吾之子孙谨记,切勿有违!”
正是:
前缘已注冲天志,遇水方知厚土情;江阔乘舟翻巨海,九川汇入始勤耕。
源流未与家门去,单道曾行庙府卿;波浪从来招妒忌,辛留锦绣慰平生。
时至今日,自陆源一脉传至陆珏,已是四代了,如今,其父陆诚与其妻马氏秉承祖训,守着这六十余亩田地,虽说不是大富大贵,也温饱不愁。这陆诚其实有两儿一女,长子陆珏;次女胜男,小名宝儿;三子陆斌,小名虎儿;一家五口其乐融融,住在城南一隅。
陆珏在渐渐长大中,像极了陆源,他智慧好学,兴趣广博,习文习武,每日读书操练不间断。此时正是陆珏一十九岁,只因祖训有云“不得为官,不得为商”,珏并未如同龄之人般参加考试,而是在县衙里找了一份抄写文书,阅读公文的执事。一来自己也能做些事情;二来每月还能领些俸银,少则少点,也够零用。
可谓:三水脉开文武陆,素秋衣袖效国恩;
意诚纵去脱凡几,复玉缘从本是源。
此时节正是陆珏由县衙的返家途中,不料却遇到了这些许事情。陆珏辞别了严魁,依旧边看书边走路,看的高兴处,不时的微笑下;读到哀伤处,便略微的摇摇头。一路走来,夕阳慢慢西下,书页上的字渐渐看不清了,陆珏将书合起,小心翼翼的收在怀中,往回家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