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序:八旗议政风云起,孤胆摄政北地归(2 / 2)
八旗中步骑参半,有马均可为骑。
是女真人绝对的精锐力量,看起来,明军此时稍占优势。
但考虑到双方的后备兵源,却不是这样。
明军仅仅坐拥燕云,战乱不断,后方只有三万五千羽林军难以抽调,而清军背后则是朝鲜和蒙古驻军,盛京的守备兵力也可以从中抽调出部分部队。
这还是不谈异族部队,此时的蒙古,女真也不会放心。
据朱天佑估计,辽东大战爆发时,将近会有二十万敌军。
当朱天佑满身是血,一骑绝尘回到山海关,雄浑的声音传上城头,几阵乱箭,驱逐追击的清兵。
稍加确认,朱天佑回到了山海关中。
黄玉亲自迎回了摄政王,他的王上。
盛京一路终究是有惊无险,清军在整顿内部,明军跃跃欲试。
最后的决战才刚刚开始。
………………………………
“大汗,我军新增援军十万人,朝鲜,蒙古各部已经进行了交好压制,短时间应该不会生变,为今之际是决定和明廷的关系。”
“也就是说——十八万吗?应该可以一战而定吧……”
多尔衮通过一系列手段,快速稳定了内部的骚乱。
三万中立的部队加上原豪格,代善部俩万,多尔衮本部三万,蒙古,朝鲜协军十万,这一战必将重振女真雄风。
十月末
北风呼啸,风霜骤起。
明军兵锋直指盛京,或者说辽东。
对于塞外生活的女真部队严寒虽然有些影响,但在补给充足的情况下尚算精神饱满。
而明军的状态则不是很好,五月到九月从山海关撤离驰援顺天,又重新攻取山海关,十月份收复辽西,紧接着威逼后金首都盛京,如果不是一路上大胜连连,现在早已厌战滋生。
明军可以说是兵困马乏,完全靠的是一股战无不胜的精气神和朱天佑个人的威望支撑。
如今气候突变,明军虽然谈不上缺衣少食,但是那种战无不胜的作战气势确是有所褪去。
五万明军主动出击佣兵十万余的清军,好像确实是胜算渺茫。
军师黄玉也是讲的明白:“俩军若交战,胜算不过三成。”
但是朱天佑拒绝了,他明白另一件事,后金纵横关外,国内闯军一时难平,南方伪朝也是天高皇帝远。
内外交困,如果不能一战击破女真,那么晚明的困境就会落到朱天佑的头上,内征外战,忙忙碌碌,他不知道他能不能有这样的心性和能力,在无边的乱战中,鏖战到最后,他只知道他只差一点,百年明清战争,即将引来转折。
他很贪,他很年轻很冲动。
如果错过这次机会,熬到他而立之年,也未必能收回辽东,驱除鞑虏。
皇明危亡,义不容辞。
况且女真现在也不是鼎盛时期,新君刚立,山海关下损失不少,内部动荡。
他,也许能赢。
………………………………
九月一日
苏思源看着天边的细雪,轻声叹气。
游龙入海,天下广阔。
摄政王敕令:“调羽林军万驻防山海关,任何人不得违抗,接管城防后,封锁城池,关外者不许进,不许出。”
她隐隐感觉到事情不妙,以他的性格,估计是想要更进一步,只是怕——贪心不足蛇吞象。
三万五的守军其实并不充裕,但是宇文司明能力出众,稳若泰山。
面对闯军十万二十万人的围剿,顺天府周边没有半点战火的迹象,战线被拉至了外围地区,除了因为战争频繁进出的人员,车队,似乎一切岁月静好,国安民乐。
司明表示若是要调动可以,留两万人足以防守,三万可保一年内河北太平,中国人一向是讲究中庸的——宇文司明手下留有二万五千众。
一万羽林军负责驻防山海关。
所有的远征军都派往辽东,同时她也做了自己的后手——挑动朝鲜……
………………………………
《九歌·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擂鼓进军,鸣金收兵,两军彼此试探,小规模战争不断,明军在盛京城下骂战不断,多尔衮亦是战意满满,援军的到来让他有一战而成的感觉,以多打少,他没有理由退缩。
十一月三日
决定北方命运的盛京会战爆发,这也将是明清百年战争的最后终结。
胜则北方无忧,皇明声威大震,败则退守山海,苟且偷生静待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