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心神合一(2 / 2)
小孩儿出生后,心与其它五根同时发育,待其功能觉醒之时便有了识别“六尘”的能力。
但心识又不同于其它五识,心识比另五识更加高明一些,它除了可以有自己单独的感觉,如孤独、恐惧、愉悦等,它还可以将前五识的信息汇总之后,形成综合认知。
心将这个综合认知传递给大脑,大脑会预判该事物是否安全、是否与己有关等,再将此信息反馈给整个身体
身体根据大脑的判断做出相应的准备,如安全的时候身体会放松,会有享受感,危险的时候身体就会紧张,会有不适感,遇到与自己有关的好事就会兴奋,与自己有关的坏事就会忧伤等。
这里所说的心不是我们的肉心,也不是在心脏的那个位置,这个心是人的最底层的原始情感的源头,隐藏在体内深处,是最初的没有被后天意识感染过的那个本元意识,也可以叫本心,初心。
初心是人的灵性的显现。灵性赋予到人的身体内,开始启发人的身体,主要是六根——产生识别的能力。
最初的识别能力就好比是计算机的源代码,让人体的六根具备了终身的“识”的技能。人体器官的感知能力,我们叫它“识”。
六根分别有了一套源代码,可以用来验证自己面前的物事,这六套源代码产生感知。
感知形成的“识”被存放在心底,随时可以拿出来与外事外物对比,负责对比的器官就是大脑。
大脑负责六识与心的信息交换,六根捕捉的新的信息,如果符合原来的识,大脑就可以判定他的大小、远近、气味、味道、温度等。
如果不完全符合,大脑会安排六根重新去感觉,然后再对比,并进行推理判断,判断它是否危险,是否有害等等
就像是电脑的处理器,这个处理器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不断加入了思考判断的动作。
这个识——知——分析——识的意识过程是在五根与心与大脑之间循环往复,不断提升,不断深入下完成的,最终的认知便显现了出来。
大脑接收到心的信号之后,在处理某些信息的时候会渗入一些念想。比如见到老虎,它的第一感觉是它很凶很厉害,接着就会联想,它会伤害我吗?
比如男性见到一个美女,他的第一感觉是她是女人,第二感觉是她很漂亮,然后他可能会联想,我可以与她交朋友吗?等等。
人们日常的念想可能是正念,也可能是妄念。佛学里将念想分为正念、妄念,对当下的识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知它、注意它,这个识叫正念。
也可以理解为,对当下的专注和觉察,不被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杂念所干扰。
当念想是正念的时候,心就会平静如水。对当下的事物产生的虚幻不实或错误的判断、分析、推测、期待等念想,称之为妄念。
当妄念产生的时候,心便会起波澜,也就是心动。心动是因为人的心念受自身的需要或外界的误导诱导,在思考过程中加入了主观意愿,形成的一种心理活动。
人最初的心识是没有“善”、“恶”、“美”、“丑”这些概念的,概念是人们有了知识之后形成的,是人们为了识别区别所指的对象,给它加的一个称呼或定义。
但初心是可以区别善恶美丑或说好坏相应的范畴的,就比方说“我叫不出你的名字,但我认识你”一样。
意识的过程感觉起来是简单快速的,但其过程却是复杂的,打个比方说明更便于理解。
现在,我眼前突然有一堆谷物,我的第一个感知,它是谷物,第二个念头,它可以吃,第三个念头,它是粮食,还可以保存起来。
第四个念头,它是谁的粮食,有主人吗?第五个念头,我想吃它怎么办?第六个念头,它是无主的,我可以吃它!第七个念头,我开始高兴了。
这段意识里面,我的第一个感知是五(根识,第二个、第三个是心识,也是正念,第四个到第七个便是妄念。最初我们说谷物是中性的,无好坏之分的,接着的思考过程,我会说这谷物是好的。
第八个念头,接着我发现这堆谷物腐烂变质了,第九个念头,我立马知道这堆谷物不能吃,第十个念头,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这堆谷物是坏的。
第十一个念头,一会儿后我发现我种的青菜长不起来,是因为没有营养,第十二个念头,我想到那堆谷物可以做肥料,第十三个念头,我又意识到这堆谷物是好的,有用。
从第八至第十三念头,这个意识过程,谷物还是谷物,它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我们的心情反复变化了好多次。可见,好坏善恶全在人的意念之间,是我们的心在给它贴上“有用”、“无用”、“好”、“坏”、“善”、“恶”之类的标签。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有的事物,我们可能有成千上万个念头在里面,不停的变幻。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思想里许多都是虚妄的。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正念一般不会引起我们烦恼,我们的诸多烦恼主要来自妄念,来自于一些非理性的思考。
意识的这个产生过程告诉我们,要理性对待我们的认知、思考、欲望,减少虚妄念头的产生。
而初心是人们最早的光明灯塔,能坚持在这个光明的照耀下,不被黑暗或诱惑蒙蔽。这个灯塔的光不能熄灭,一旦熄灭,人就会迷失方向。
顾禅师继续道:“对于初心,佛家有云:无垢无净,心神合一;一念成佛,妄念毁心。清净无欲,心境宁静;一念顿悟,智慧长生。”
钟老补充道:“像我们几个老家伙,虽然能修得神念,大多是晋升合体期而得来,这种神念达不到无垢无净的层次,却是回不到初心。所以你现在知道你这个无垢无净有多难得了么?”
唐天恍然,难怪天元太华诀这种功法虽然还在,却没人能完成修炼,功法的繁杂还是系统辅助理解了好几天才完成,而功法要求的魂力及神识的海量才是关键!
天元太华诀的好处显而易见,完美的生出了先天层次的神念,后天的神识只能沦为陪衬,相互促进,生生不息。
这让唐天终于开窍,原来老子的道德经并不是我们常用来调侃之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是啊,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
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难道真有道法自然之说!天下大道,殊途同归!
最后,顾禅师道,“你现在要做的,应该是打磨心境,而修行境界来说,却是水到渠成的,切莫仓促间就凝聚金丹,最好是不要借助外力。”
钟老也说道,“灵力的境界也是有区分的,有的人喜欢那种快速增长的快感,殊不知迷失在一声声天才之中。真正能修炼到后面的,往往是厚积薄发之人。
那种追求修炼速度的,所形成的灵力,只是量的增加,待到元婴之后,这个量根本就毫无意义,而重要的却是灵力来源于天地,在体内的灵力却是累赘。
所以要将体内的灵力不断与天地交融,才叫境界的提升。这也是为何那些能提升灵力品质的天材地宝受人追捧的缘由。”
听完两位前辈的解释,唐天总算明白过来,灵力的增加也是需要去芜存菁才行,而不是一味闷声运转功法就能成事的。
唐天再次审视天元太华诀,才发现之前的理解还是有好多偏差,鉴于此,再配合研读了一遍道德经,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