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夫妻夜聊斩愁心(2 / 2)
“恐怕再也回不去了。”李思源走了一下神,晋王曾对他说的那句近似警告的话言犹在耳,那句话的意思再明确不过——他永远不得再踏入西夏半步,同时也就意味着他将永远地失去儿子。为了给这句话一个合理的解释,李思源只好又做了一个详细的补充,“自从我的父亲去世后,那里就再也没有什么值得我留恋的了,在大宋生活了这么长时间,我最好的少年时光都是在这个国家度过的,我发现我已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爱上了这里的一切。”
“那里不是什么也没有值得师兄留恋的,别忘了我们的平儿还在那里,要是师兄愿意的话,我们全家都可以一同过去,到时我们一家四口就又可以团聚了,难道师兄不觉得这恰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吗?”张氏对丈夫李思源动之以情,同时早已满怀憧憬。
“我还以为师妹会讨厌西夏,讨厌西夏人。”妻子张氏的话倒是让李思源感到异常的意外,不过李思源却并没有大喜过望,而是淡淡地说道。
“这就是师兄极力掩藏自己身份的原因吗?”张氏同情地问道。
“毕竟绝大多数汉人都是仇视外族人的,汉人仇视西夏人、仇视契丹人,同样,绝大多数的西夏人、契丹人也对汉人有着强烈的敌视之意,这也便是各国之间不能和睦相处的原因。”李思源感叹道。
烛光随着潜入屋内的夜风摇曳,烛光下的人影跟着颤动,人影不成双,张氏仿佛读到了丈夫身上的孤独,不免又再次为他心疼了起来,于是立刻建议道:
“我想师兄应该饿了吧,我去吩咐弄几个菜来,不如再弄壶酒吧,我陪师兄喝一杯。”
下人把酒和菜上齐后立刻退了出去,张氏先帮着往丈夫李思源面前的酒杯里倒了一杯酒,然后再给自己倒了一杯,夫妻俩不约而同举起了酒杯,李思源二话不说端起酒杯仰头就将酒一饮而尽,而张氏只是小酌了一口,张氏放下自己的酒杯后再给丈夫满上,李思源又一饮而尽,如此重复了三杯后,张氏赶紧阻拦。
“师兄还有别的心事?”
“何伯今天走了。”李思源语气沉重地说道。
“怎么这么突然?”张氏吃惊地问道。
“被火活活地烧死的。”李思源说。
“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张氏又问。
“都怪我太急攻心切,要不是我逼着大家接连数日不停地劳作,何伯也不至于这么迷糊,连柴火掉下来烧着了自己都不知道。”李思源又自斟自饮了一杯,然后数落着自己。
“师兄不用太难过,也不要太自责,也许何伯是真的老了。”这回轮到妻子来到丈夫的身边将丈夫轻轻地揽在怀里,并对丈夫好生安慰道。
“何伯是看着我从小长大的,他就像我的父亲,对我爱护有加,我甚至觉得他比父亲还亲。”李思源侧身将头埋在妻子张氏的怀里,哭得得像个伤心的孩子。
“何伯是一位好人,愿他好好安息吧。”张氏向丈夫继续安慰道,接着又关心地问道,“师兄这些天一直都在忙烧制天青瓷的事吗?”
“没错,但是一直都没有成功。”李思源如实回道,同时脸上浮现出一丝失望之意。
“师兄为什么不找严和师兄来帮忙呢?”张氏想都没想便脱口而出。
李思源一听立刻不高兴了,情绪甚至有些激动,鬼使神差般地一把推开了妻子张氏,然后站起来生气地说道:“何伯临死前也是这么跟我说的,难道你们都觉得我不如严和师兄吗?”看到妻子张氏愣在原地一脸惊魂未定的样子,李思源很快便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失当,慌忙上前安抚妻子:“对不起,师妹,刚才是我太冲动了,你没事吧?我没想过要伤害到你的。”
“师兄误会了,没有人质疑师兄的能力,找严和师兄帮忙并不表示师兄就比严和师兄能力差,我们都只是觉得多个人多份力量,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强。”张氏并没有因此而跟丈夫李思源计较,反而继续保持着心平气和的姿态,耐心地向丈夫解释道。
“也许师妹说得对。”李思源勉强应道,没有多说一个字。此时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他的能力有限这是事实,但是他不想假手于人这也是他的心理,此刻他没有办法让自己表现得若无其事,于是又草草地说道,“师妹早点休息吧。”
李思源说完径直从妻子张氏的身旁走过并朝门外走去,张氏转过身来在后面急切地喊住了他。
“师兄这么晚要干嘛去?是不是还在为我刚才说的话生气?”
“怎么会呢,师妹,我怎么会生师妹的气?我只是想一个人到书房去待一会儿,师妹别多想了,早点休息吧。”李思源停下脚步,为了打消妻子的疑虑,他又回过头来朝妻子挤出了一个笑,说道。
第二天早上,张氏醒来的时候并未发现丈夫李思源,便急匆匆地向书房赶去,她来到书房门前轻轻地推门而入,并未发现有人,于是深入到屋内找了找,依然没有丈夫的身影。书桌上扔着好几个纸团,张氏出于好奇便随手展开了一个,纸上只有“严和”两个字,接着她又展开了一个,这回纸上写的是“严和师兄”四个字,她将桌上的纸团看完后,随后又发现桌脚下也有纸团,于是她又将地上所有纸团都一一展开了来看,无外乎都是那几个字,字数最多的一张也就一句话“严和师兄近来可好”。张氏不打算再停留,将所有展开了的纸收拾了一下,然而就在她攥着那些废纸准备离开的时候,书桌上一叠账本旁的那个瓷笔洗进入了她的视线,笔洗里安静地躺着一张燃烧过后残留的信纸,她上前拿起来仔细看了看,只可惜信纸上只剩下笔画不全但又依稀可辨的两个字——成仁。
张氏刚走出书房,有一婢女急忙前来禀告,说家主已经返回窑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