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圩日》(1 / 2)
(一
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八九十年代之时经济还处于大萧条,整个农村空空如也。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还没完善,交通极度不便利,人民群众便无法外出去到更遥远的地方购买生活用品以及其他一系列的物资,于是聪明的人民群众就集思广益,想出来一个众人称赞的好方法,它由小众变成大众,随之逐渐演变为一个大型活动,称之为“赶集”。
赶集的意思是把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易,你把我需要的商品给我,我把你想要的商品给你,各自置换有需要的商品,场面的火爆程度可想而知。
起初各家各户的人民群众是为了把自家闲置多时或多余不用的产品拿出去跟别人家兑换,这是一个你来我往的过程,拿出彼此该有的真诚,公平公正公开进行交易,最终各自兑换到有需要的产品高高兴兴地拿回家。
这就是赶集最初的模样,没有商机,没有盈利,没有赝品,没有投诉,没有监管,有的只是彼此信任,还有那种不可丢失的喜悦感。
事实证明,这种热闹非凡的赶集活动是互利互助的,受益的是买卖双方,所以它得到多数人爱护拥戴。后来经过人民群众及媒体多次的有效传播,很快就延伸到大江南北里每一个农村角落,短短十年时间内几乎每个乡镇纷纷效仿举办起类似的活动,赶集便成为一个众人皆知的活动。
而在我们群山环绕的天堂小镇,历史遗留下来之时没有形成太多的平原,地理环境并不算优越。十多年前的时候没有高速公路,有的只是泥泞道路,遇到噼里啪啦的下雨天,遭殃的不仅仅是难堪的行人,还有来来往往的车辆。因此交通也是十分的不便利,自然而然就少不了这样的一个赶集活动。
这里的人民却不喜欢把赶集称之为赶集,男女老少们会为“等圩”这一词语而欢呼,因为这是地方方言而形成的独特词语,便会产生深不可摧的感情,同时难以改口,并且一代传着一代。
而每个月的圩日则以当月日期的尾号而定,经过一系列的商定,最终人民把“2-5-8”定义为每次的“圩日”,例如每月的2号,15号,28号等,其他的日子则被称为“闲日”,圩日就是等圩的高峰期,是人流量最大,也是最多商品零售交易的一天。因此这里每隔两三天就会有一次圩日,圩日的具体时间则是一个早上,截止时间则由散圩情况自行决定,有时是早上十一点左右,有时则是下午一点。
(二
由于每隔两三天才有一次圩日,而某些特殊商品又只能在圩日里才买得到,所以大部分人民群众都会选择逢圩日才出来市场一趟,把接下来两三天需要用到的商品以及肉菜一次性采购回家,这样也就不用天天赶出来市场,节省了不少时间成本,还有水涨船高的油费。
到了圩日这一天,猪肉老板在凌晨三点就要起床奔赴屠宰场,这比往常还要提早一个小时,毕竟这一天跟往常的日子不一样,出来买菜的人会琳琅满目,因此杀一头猪是绝对不够卖的,起码要杀两头猪,或者杀一头两百斤左右的大肥猪,所耗费的功夫比往常大得多。
而鱼档老板在天还没亮的时候也来到了自家的鱼塘边捉鱼,估计今天的生意会比较好,所以要拿多两个鱼桶捉多些出去卖,品种选择也要多些。
那一边的农民伯伯,在凌晨五点时也来到一片迷迷糊糊的菜园,虽然并不完全看得清瓜果蔬菜的真实模样,但是彼时的蔬菜吸收完凌晨的雾水后变得异常清甜,便是采摘的最佳时期,也能趁这个机会卖个好价钱,给自己的钱包增收。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到市场的人儿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在早上七点整,天色刚刚明亮,人民群众便纷纷拿着菜篮子出动,有三五成群结伴步行的,有摩托车大军,也有开小车的,他们不论路程多么遥远,都早早起床从各自的村庄出发赶到市场,很快便挤满了整个圩,塞车的情况也时常会发生,形成一片人声鼎沸的场景。
出来等圩的人民群众不胜其数,小镇总人口在七万人左右,而这其中大约占到三十分之一,可以想象那种场景有多么的疯狂。
纵观四周,位于小镇正中心的农贸市场占地面积约十五亩,再算上周边零零散散的摆摊档口与整齐划一的杂货商铺,像极一个实心的正方形,这就形成圩日主要阵地的初始模样,规模相当之大,在新兴县是屈居次席的,是仅次于县城各大市场的存在。
在农村小镇,农副产品名副其实地成为市场的主打产品,有番薯,马铃薯,淮山,牛大力等;本地特产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梅菜,花生油,皇帝柑,火龙果等;传统手工艺术品流传在各大摊位上,像竹篮,木凳子等,无一不是技艺精湛的产物,全部出自非普通人之手;农民伯伯在无需租金的摊位上摆放着自家辛辛苦苦播种的番石榴以及龙眼;青菜老板娘在档口门前摆放着新鲜采摘的瓜果蔬菜,有黄瓜,茄子,生菜等;猪肉老板在专属摊位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排骨与五花肉与猪大肠等;逢圩日才摆摊的农人,在专属摊位前摆放着自己在河边捉回来的泥鳅,还有千辛万苦提着手枪在山上打回来的鹧鸪,这是只有在圩日才能买到的特殊商品。
分布在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的杂货商铺,门口前的招牌通过县政府的统一规划整理后形成一片紫色的海洋,这些都是今年定制的带有天堂小镇特色的紫色木牌,寓意着紫色天堂的特色便是紫米及其衍生品,可以让这片土地紫气东来。
一系列的整顿过后,看起来比以前破烂不堪的招牌可漂亮多了,还大方得体,人民群众到商铺里购物也能感受到这份崭新的舒适感。
朝那边看去,早餐店里座无虚席,所有的顾客坐下来喝着茶谈笑风生,偶尔看看老板忙碌的身影在来回穿梭。这里的早餐种类齐全,粥粉面饭云吞样样有,肉类也丰富多彩,而最受欢迎的毫无疑问就是小镇特色招牌--狗肉肠粉。
传统石磨出来的粉水放到竹筛上经过柴火蒸出来变成肠粉,再加上火候十足焖制出来的黄狗肉,搭配上灵魂调制的酱汁,一碟香喷喷的狗肉粉摆在桌面上,洁白如雪的肠粉爽滑弹牙,黑黝黝的狗肉美味可口,诱惑着饥饿难耐的顾客。不留余力地大吃几口,配上阳光明媚的天气,人们就用这样的方式填饱肚子,随后开启美好的一天。
而在北边的小角落里,只见一群人紧密地围在一起,那边几乎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有的甚至拿着拐杖,他们四目相对,偶尔在窃窃私语,随后又把目光放在正中央的一个人这里。
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位江湖老中医在摆弄着自己亲自浸泡的药酒及中药制品,他戴着耳麦一直在说个不停,号称这药酒能治好老年人的风湿病,中药制品能医治腰骨痛,疗程时间还特别短。都怪那并不存在的却又泛滥的同理心,老年人们也没有顾虑太多,认为能治好病的都可以相信一次,反正又不用花太多钱,很快便掏钱买了下来。
在牛肉档口这边,一位顾客提着篮子在挑选新鲜的牛肉,她拿起一块牛肉左顾右盼,而后上看下看,像足一个经验丰富的买菜能手,随后便全神贯注地问道:“老板,你这家是黄牛肉还是黑牛肉呀?多少钱一斤呢?”
“靓女,这是正宗黄牛肉,在我们春湾镇吃田野边上的草儿长大的,没吃过任何一点饲料,养了好几年啦,所以肉质嫩滑,无论怎样煮都非常好吃。才卖六十元一斤呢,很划算。”老板先是快速站起来,之后指向木板桌上面的牛肉笑着回答。
“哦哦,挺好的。原来你还是春湾人呐,怪不得听你口音不像本地人啦。那帮我称两斤纯牛肉吧,我回去用来炒凉瓜吃,最近天气比较热,解解暑。”顾客接话。
“好咧。反正春湾就在你们天堂隔壁嘛,挺近的,考虑到你们天堂菜市场人流量大,所以就打算过来做些生意。不过我不是每天都在这里开档的哦,只有在你们圩日时我才会来,下次帮衬请记准时间哦。”老板一边回答一边切牛肉。
“原来这样子,哈哈,也祝你生意兴隆啦。”顾客也笑容满面了,并回答道。
春湾镇是属于gd省yj市阳春市下属的一个大镇,人口及经济规模比天堂小镇还要大得多,它与我们小镇相望交界,所以两边的人民经常会来来往往,都欢迎到各自的镇做些种植或生意,彼此算是友好之镇。
其实,圩日来小镇做生意的春湾人并不止牛肉老板一个,还有一些猪肉老板,海鲜老板等等,反之亦然,过来等圩的人也是如此。
往青菜档看去,一位农民啊姨正在整理摊位上的各种瓜果蔬菜,五颜六色的瓜果蔬菜被分为多个种类,七十来岁的阿姨仍然可以自如地把它们摆得整齐划一,并为之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