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求追读)被媚狐狸勾了魂魄(1 / 2)
原本只是去长安城过中秋,结果回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多月之后的事情了。
即便像杜县这样人口七千多户的县城,主张的又都是无为而治,也积压了一大堆需要处理的案件和政务。
一些小一点的治安类案件,捕快们自己都能解决处理。
但涉及到人数多一些的纠纷,亦或者大额经济,房产,土地等方面的纠纷,那就不是捕快们能够擅自处理的了。
虽然在路上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回到杜县,看着眼前堆满案头上的需要处理的文书,陆闲也稍稍觉得有些头疼。
这些全都是需要他一个人处理,给意见以后送去给许守义的。
何书吏那边有另外一案头需要处理。
许守义的身体倒是已经恢复的七七八八,丽竞门虽然下手狠辣,但没有问出有需要的情报之前,还不会下死手。
重要的让你疼,而不是让你死。
更何况许守义才进去三天,就被陆闲给救出来了。
各种严苛的酷刑都没来得及上,更多的还只是基础的鞭打,不给睡觉,站老虎凳这一类的刑法。
陆闲处理这些政务倒是不觉得棘手,就是有点多而已。
只是加班加点干了短短两天时间,就把这一个多月来堆积的政务处理完毕,送去给了许守义。
临结束了,还一边喝茶一边感叹。
庞统一个下午就能处理完一个县城一个月堆积的政务,自己用了两天,还不是全部,还是不如庞统厉害啊。
那边许守义属实是吓了一跳,没想到陆闲这么快就全部处理完了,何书吏可是连五分之一都没处理掉啊。
再翻开陆闲处理的那些政务,一桩桩一件件,不能说马马虎虎,只能说相当完美。
许多事件的处理,就连许守义都没办法想的那么全面。
他简单看了一天,大致阅览完毕,嘴巴里也是“嘶”了一整天,满脑子“此子恐怖如斯”。
许守义也是知恩图报的人,如果说之前对待陆闲,出于陆闲出生背景的缘故,还有不少的保留谨慎。
经理过长安城被抓进丽竞门的事情以后,许守义已经把陆闲当做自己人了。
而后,许守义就找了陆闲进行了一次深谈。
陆闲本以为许守义找自己,是自己处理的那些政务出了什么纰漏,或者他有不同意见。
但没想到许守义对此事说的倒是不多,只是开头说了一句,自家女儿和自己亲近,他也觉得很欣慰和放心这样类似的话。
其实这都已经算是明示,只是许守义不摆上明面上说,陆闲自然也不会莽撞的对许守义表示些什么。
心想着不会是要摊牌提亲了吧?
说来也奇怪,提亲不是男方做的事情吗?
而后话锋一转,又说起了学问上的事情。
陆闲没想到许守义会突然问这些问题,而且问的不仅仅是经子史集上的问题。
更多的,反而是一些实用性的问题,牵扯到如何处理百姓纠纷,政务处理,民间治理等等问题。
问到后面,甚至上升到了道府,一国之内,国与国之间。
陆闲也是老老实实回答,但很多东西,点到为止,并不会一股脑的把自己超前的见识和想法都在许守义面前展示出来。
毕竟很多东西,在这个年代,属于大逆不道。
就光一个最简单明了的三民主义,就够把他关中陆氏,全家挖出来再砍一次脑袋的了。
这些务实的政务问题,陆闲能对答如流。
但经子史集这些东西,陆闲看的不多,了解的也不算多。
许守义问一些笼统的问题,他倒是能根据自己为人处世的经验答得上来。
但如果问一些典籍内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那就真的两眼一抓瞎了。
一番询问考校下来,许守义也是有点蒙圈的。
要说陆闲不懂儒家学说的话,许多问题,他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一些儒家经典的理解,完全不像是一个二十岁年纪该有的程度。
尤其是治国治世方面,虽有模板大流空洞之嫌,但偶尔一些话,总能振聋发聩,让人耳目一新。
最主要的是,你说他空洞扯大旗吧,他把事情处理的面面俱到。
这就是能力啊。
再说学问,要说陆闲学问精通,许守义直接照搬经子史集里面原文,陆闲却是完全不合格了。
仔细一想也能想得通,陆闲出生名门,但自小家逢变故,没有机会静下来读书,死记硬背这一块,自然是不如人。
单从诗词方面,就可以看得出来陆闲是很有读书天赋的,正所谓诗文不离家嘛。
好在读书也不全是死记硬背的事情,那玩意只是入门,能理解运用才是真正的大道。
大致了解了陆闲在学问上的两极分化的情况以后,许守义背着手,笑道:
“贤侄果然是一块璞玉啊,稍加雕琢必成大器。”
“许大人过奖了,我连经子史集都背不全的,还要更加努力才是。”
陆闲也只是谦虚,许守义点点头,继续道:
“努力自当应该,你还年轻,前途无量。
说起这个,贤侄是否有考取功名的意思了?”
这个问题,前不久在长安城,柄吉就问过陆闲,甚至还有要资助他的意思。
但陆闲本身对考科举功名没什么兴趣,只得悻悻然的摇了摇头道:
“我学问浅薄,自知不是那块料啊。”
许守义听了这话,也并没有当真,一方面是觉得陆闲在谦虚,另一方面,也觉得陆闲或许是心有怨气,不想为朝廷出力而已。
他很快劝说道:
“呵,知安不要妄自菲薄,你的才学,我见过的很多人都不如你。
我朝取仕多以科举为准,天下寒门和门阀世家的机会是一样的,我多年以前,家里也不过是关中务农的农户罢了。
退一万步,就算科举运气不佳,屡试不中,也还可以通过举荐入朝。
你才思敏捷,这次金佛案里,已上达天听,只要稍稍引荐,朝廷自是会爱惜人才的。”
许守义越说越起劲,笑道:
“今年的秋闱乡贡已经定下了,明年的春闱虽然赶不上,但今日起开始努力,以贤侄的学问,明年的乡贡名单里,定有贤侄的名字。
至于科举考哪一科,明经一科,大家觉得最简单的,恐怕对贤侄而言,就要难不少了。
但以贤侄的学问和独到见解,进士科反倒是出路大一些,历年科举,我朝也多重要进士多一些,贤侄如果备考,可以在这方面下功夫的。”
许守义说的这些,寻常过来人是不会帮你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