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朝天去(2 / 2)
于是这一日,一行人登上符舟,去往天柱峰。
所谓符舟,乃是玄门符箓一道的巅峰所在,悬浮当空,可在云中穿行,平稳异常。半日内来往群山,其速不亚于炼神修士的御风而行。
普天之下,也只有真武山、太华山、符箓三山等寥寥数个庞然宗门有此物。
八十一峰方圆百余里内,符舟来去自如,比车马快上数倍,最适合轻装贵人,快捷之余还能省去舟车劳顿之苦。当然,需要付出真金白银。
而符舟之所以不能代替车马,一者是因为打造符舟和往来运行价格极其昂贵,二是因为此物必须配合护山大阵使用,飞出山门顿时坠地,还需要练气士用真炁托举,将其带回大阵范围。
各宗门的符舟又有差别,都与宗门大道息息相关,将龙虎山的符舟搬来真武山,也是一寸也飞不起来
而诸如东岳泰山和终南这种内部宗门林立的仙山,自然也是无法使用符舟的,即便东岳有着笼罩全境的护山大阵也不行,故而历代帝王封天禅地,也要徒步登山。
应东楼如今可要比帝王潇洒的多了。
符舟长达十余丈,形如龙舟,船艏龙头精雕细镂,口能开合,眼、舌能转动,船身上龙鳞片片分明,背负重檐庑殿顶的袖珍殿宇,形制品轶极高,与长乐宫乾元殿相差的只是大小。
应东楼就高坐殿顶之上,脊兽上摆着四五盘精致小菜,与长风对饮。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座下符舟通体漆黑,应真武山真武大帝信仰,显得精巧不足,威武有余。
应东楼一袭胜雪白衣闲坐殿顶,犹如雪落少女鸦鬓、月光映照炭堆,显得仙气稍逊。
还是龙虎山的符舟好啊,彩绘金饰,真如一条金龙驮辉煌殿宇,穿行云雾间,见首不见尾。
不过真武山的符舟好像确实要更为迅捷几分,应东楼还没感慨完,云海骤开,巍峨苍莽的天柱峰赫然出现于前,符舟凌空一顿,而后缓缓落下,停在太和宫门外广阔石台上。
说不上瞬息万里,却也是朝游北海暮苍梧的速度,不输于仙道七重天练气士的御风而行,仙家符舟竟有些许“剽悍”之感,果然不愧是人人腰悬钢剑的真武山。
山下有解剑池,凡外来游人信众,须将兵刃取下,由太和宫道人看管。倒不是怕有人登山闹事,而是带剑上殿,对真武大帝不敬。
应东楼怀抱麒麟猫朝晕,徒步拾级登山。
中天神岳,碍日生云,走在登山路上,与远处眺望截然不同,真有天开仙境之感。
一身入山峰,胸怀苍莽之意顿生。
骋怀游目,三十六宫金磬响,山势如龟蛇合形,灵气之浓郁,应东楼只觉得自己像是游鱼入海,周身窍穴竟是自行运转,吸纳灵气入体。
应东楼心下震惊,只能用手抚朝晕脊背的方式强行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自从出离了充斥着日精火灵的火阳宫秘境,一身窍穴还未主动吸纳过灵气,即便是运功汲取灵气,效率也及其低下。
因为窍穴虽然在火阳宫悟道之后被开辟为类似气海的深邃汪洋,但并不像大海一般百川汇聚、来者不拒,相反其要求颇高,灵气纯粹与否、浓郁与否都会影响其吸纳灵气的速度。
哪怕是那一日赤手挡下那道焚城符,符胆中蕴含的火行灵气也没有被窍穴吸纳多少,大多被应东楼当场炼化为真炁挥霍掉了。
窍穴汪洋的门槛之高,真可以用挑剔来形容。
而如今只是登上天柱峰石阶,还没有步入太和宫,一身窍穴便褫夺了堪称海量的灵气。
真武山八十一峰朝大顶,四石三天门,三洞天一福地,修行圣地,天下甲观,果真名不虚传。
登山不久,周遭山石崖壁上便渐渐出现了摩崖石刻,都是历朝历代文人高士所留,有字如挥矛槊者,有形如锋刃交加者,有飘然若鹤形者,有气雅意厚者,不一而足。
有些是笔墨书写之后刀刻斧凿,再填以丹砂、石青;有些则是以刀剑一挥而就,想来那时的太和宫还没有如今这样严明的禁令。
尺寸最大的,一字高过九尺。
应东楼随意扫视,认出其中些许较为出名的,有祖师所留的“非真武不足以当之”,有青翠林木掩映下的“第一山”,还有被风雨催磨到难以辨认的“风穴雷洞”等等。
石阶蜿蜒,时而过虹桥横跨山涧,时而沿宫墙婉转蛇行。
大半个时辰过后,路过刻有“朝天去”三枚篆字的赑屃驮碑,山势陡然变化,由缓转奇,宫观殿宇越来越少,石阶也越发狭窄陡峭,山外流云仿佛触手可及。
应东楼依旧不慌不忙,怀抱狸猫,全靠足下稳步登山,身后没有修为傍身的钿金、裘暖、麝烟三女已经脚步虚浮,更难以在险地站稳,全靠铁铗和齐舜卿扶持着,藕丝、垂幕也开始攀着栏杆维持平衡。
倒是绣春、织秋两姐妹,不用搀扶旁人,也不用攀附栏杆,稳步攀登石阶。
应东楼身形回转,面朝众人,步伐不停“倒退”上山,看似漫不经心的问道:“本公子多久没宠幸你们两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