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阳谋:主父偃献推恩令(2 / 2)
关乎自己的前程,主父偃不敢有丝毫大意。他不仅要仔细想,认真想,还要认真琢磨,反复琢磨。他要写的内容,要言简意赅,写的东西,要打动皇帝。
据史料记载,主父偃上书,说了九件事。其中有八件事是关于律令,一件事是关于匈奴。换句话说,主父偃上书的九件事,都是长安最关注的焦点。
主父偃谈论的匈奴问题,成功地让他进入了皇帝的视线。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主父偃上书《谏伐匈奴书》。
主父偃是有才华的人,先引用他人的观点,说了这样一句话: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再举了两个例子:
先以前朝说事,秦始皇不听李斯之言,以蒙恬为将被击匈奴。
再以皇帝祖宗说事,汉高祖刘邦不听御史成劝阻,率军亲征匈奴。
再说了,征伐匈奴的后果:
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抱怨。
秦得匈奴地,没有壮大秦疆,提高整体实力。相反,导致大秦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进而,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
汉高祖刘邦不听劝,北伐匈奴,被围困白登山七天七夜,差点帝业中道崩殂。后以陈平计,方能脱困。又以其人娄敬和亲计,稳固汉匈边塞。
主父偃以秦始皇、汉高祖为例,是为了证明不能轻易攻打匈奴,此举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匈奴,不好打。那怕,打下来了,是祸非福。前秦,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主父偃以匈奴为话题,吸引了皇帝的眼球。而,他的观点很明确,不能打。
这时,还有两个人对匈奴问题,发表了看法。一位叫徐乐,另一位叫严安。
徐乐反对打匈奴,他也以秦朝灭亡为突破口,介绍了一个成语:土崩瓦解。
这三人的上书,站在不同的角度,给刘彻分析,不能打匈奴。当刘彻看到三人的上书,说了这样一句话: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你们这些人尚在,都跑到哪儿去了,为什么我和你们见面这么晚?
刘彻能够说出这句话,足以表示对这三人非常器重。于是,刘彻给三人安排了一个职务:郎中。
主父偃少学纵横,再学《春秋》、诸子百家,历经周折,受尽冷眼,终于迎来了赏识他的帝王:刘彻。
从上书这件事,主父偃解决了生活的困境,同时,也尝到了甜头,更摸透了刘彻的性格。面对得来不易的机会,主父偃就要抓住。于是,隔着几天,就上书一次。他的每一次上书,都得到刘彻的认可。
主父偃也创了一个官职升迁记录:一年升迁四次(郎中—谒者—中郎—中大夫)。
主父偃也逆袭了自己的人生,从平民到中大夫,且是皇帝最器重的人员之一,还能参加内廷决策会议。
他用了六十多年的求学、奔波、颠沛,终于迎来了年少时他期待的模样。
推恩令
从汉文帝开始,长安与地方诸侯王的矛盾开始显现。为了制衡地方诸侯王势大,汉文帝采用了贾谊众建诸侯的举措,以柔和的方式,削弱诸侯。其中,齐国、淮南国、赵国成为重点打击对象。效果初见,却也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汉景帝时,对付地方诸侯王势大的问题,手段更直接,采用晁错的削藩之策。其中,楚国、赵国、吴国等成为重点打击对象。故而,引发了以吴、楚为首同姓诸侯王反叛。尽管,汉景帝用武力,扑灭了诸侯王反叛之势,也没彻底解决诸侯势大的问题。
刘彻继位后,也面临祖辈、父辈的问题。他也要思考,如何消除地方诸侯王带来的隐患。尤其是对匈奴开战,江都王刘非的上书,更让刘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旦,他和匈奴全面开战,诸侯王会不会蠢蠢欲动,坏了他的大计。
刘彻有烦恼,身边的人,就要想办法解决。然,这个问题,相当棘手。汉文帝、汉景帝父子二人,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尚且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后代子孙。所以,朝臣不敢献计献策。毕竟,贾谊、晁错,献上策略的人,都没有落得好下场。
然,主父偃人缘极差,又遭受诸侯王之苦。因此,他积极为思考这个问题。他若能替皇帝解决这个难题,就能再进一步,位列公卿。
主父偃摸透了皇帝的个性,皇帝想要做成这件事,又不能以高压的方式激起诸侯王反叛。又到了展现才华的时候,主父偃一点也不懂得谦虚。于是,给皇帝上书,提到了三个字:推恩令。
来看一下,汉武帝时期诞生的一项被历史称为无解的千古阳谋:推恩令。
时间: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提出者:主父偃。
推动者:汉武帝刘彻。
主父偃为了解决皇帝有关诸侯王势大的麻烦,利用他的才华,写了一封奏书:
古时候的诸侯为什么好控制?现在的诸侯又为什么不好控制?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彊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彊而合从以逆京师。
用什么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这段内容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其一,诸侯王有反叛朝廷的实力。
其二,提出削弱诸侯的良策:推恩。
西汉时,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皇帝死后,嫡长子继位。诸侯,也是效仿长安,自己死后将君侯之位传给嫡长子。
这里就会出现一个现象:争宠。
皇室成员为了帝位,上演了最是无情帝王家。诸侯王也很精彩,谁夺得嫡子之位,就能袭父爵。其他庶子,没有袭爵的资格。
皇帝可以加封皇子,那么,诸侯为何不能加封其他儿子。故而,推恩的意思是说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为了保证,这项政策能被诸侯执行,分到封地的庶子,要到长安备案,由皇帝赐爵号。
诸侯王骄奢淫逸,生的儿子多,其封国,将会封给所有的儿子。如此,强大的封国,将会分成多个小封国,没有势力对抗朝廷。
朝廷分封诸侯王,随着时间流逝,血脉淡疏,危祸朝廷。比如吴楚七国之乱,正是如此。如果将诸侯的封国分封诸子,也会面临相同的情况。
推恩令这项计策的高明之处,不是用武力解决问题,而是选择站在了道德制高点。转移了朝廷和地方诸侯王的矛盾。不仅能光明正大削弱诸侯,还可以得到诸侯王庶子的拥戴。
这样,就会上演一个情景。
某某诸侯王:我的封国交给你了。
嫡子说:父王安心的走吧!
其他诸子:我不同意。
某某诸侯王问:我是王,封国交给谁,由我说了算。
其他诸子:你说了算不了,这事由朝廷说了算。朝廷明文规定,你要执行。
某某诸侯王:…
你封吧!最爱的嫡子,得到的封地减少。
你不封吧!不仅是与朝廷作对,会被皇帝找麻烦。诸子也会找麻烦。
面对朝廷下达的推恩令,难道诸侯真的没有应对之策?
答案:有。
这个应对之策,那就是少生几个儿子。
可,诸侯王能够控制自己的骄奢淫逸,少生孩子?
答案:很难。
生一个,风险太大。稍微不注意,就会出现断子绝孙,封国被朝廷收回。与其将封地送给朝廷,还不如交给自己的儿子。
于是,诸侯王怨声载道,大骂:那个王八羔子,想的馊主意,这不是离间骨肉至亲。
众人喊:主父偃。
众人咒骂:
主父偃的推恩令,以高明的方式,成功转移了朝廷和地方诸侯矛盾。
这个计策,
皇帝记住了你,诸侯也记住了你。而,后人也记住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