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大宋文坛(1 / 2)
姬长卿新晋出名,凭借赋诗演乐一举成名。
然姬长卿虽扬名于开封府,可在天下文人汇聚的汴京城中,只是多了一个颇有才气的文人而已。
相比于大宋文坛欧阳修等人而言,姬长卿却远远不够看,再者诗文不过小道,陶冶性情闲余取乐,并非是能靠着几首诗词就能奠定在文坛之中的地位。
早在北宋天圣八年春围时,都城汴京,尚书省内,三年一次的进士科礼部试即将进行。
试场四周帷幕高挂,正前方的香案上,灯烛通明,香烟漫绕。
等候多时的举子们手提饮料、饭食,经由胥吏一一唱名,搜检衣物后有序入场。
不多时,考生全然落座,帷幕垂放,试题出示。
这一年的赋诗题目,叫做《司空掌舆地图赋》。知举官则是早年既以神童闻名的御史中丞晏殊。
依照试场规则,如举子对考题有所疑义,可请教于主考官。
陆续有举子起身请示又一一归座,晏殊却眉心微蹙,轻轻摇头。
此时,又一位举子来至其座前:“敢问知举官,司空一职,周朝及两汉均有设置,然职责却不尽相同,本次赋题是写周代司空还是汉代司空?”
晏殊凝视着眼前这位身形瘦削却面色沉稳的年轻人,不禁颔首微笑:“今日所有考生,惟你一人真正认清题目,考题所指正是汉代司空。”
待到尚书省放榜,这位青年举子果不出晏殊所望,被擢为省试第一。
而在此之前,他已连获广文馆选试第一、国子监解试第一,紧跟其后的金鸾殿试虽未夺魁,但也名列前茅,进士之荣就此纳入囊中。
这位给晏殊留下深刻印象的年轻举子,并非等闲之士,而是后来领袖北宋文坛长达三十年的欧阳修。
一位日后的文坛领袖在科考之战中一路开挂,貌似不足为奇。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已是欧阳修第三次参加进士考了。
至于前两次其因何铩羽而归,那就要从头说起了。
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的童年命苦程度,可谓仅次于韩愈。
其四岁丧父,家无余资,跟随寡母寄居叔父家以赖生计。
因家境窘迫无力聘请塾师,又买不起纸墨笔砚,母亲便带他在河边以荻草为笔,借沙盘做纸,日夕勤学苦练。
这便是后世广为流传的“画荻教子”之故事。
而欧阳修也不负其母所望,自小聪明颖慧,悟性极高。日常四处借书抄诵,往往书未抄毕,已能成诵,以致小小年纪便已下笔老成,诗赋文章,不见稚嫩之气。
某日,其叔父读到欧阳修的日常习作,大喜过望,对其母预言道:“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惟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
欧阳修是个奇才,将来不仅能重振门庭,而且一定会名扬当世,劝慰嫂子勿以家贫子幼为愁。
大约十岁时,一件对欧阳修日后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未来人生遭际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以一种极为日常的形式发生了。
欧阳修幼年生活的随州,城南有一户李姓大户人家,家中藏书甚丰。欧阳修与李家的几个孩子年龄相仿,常在一起嬉戏玩耍。
一次,几个玩伴又在李家院落间追逐打闹,欧阳修无意间在墙角壁柜中拉出一个装满旧书的破筐,发现有部残缺不全的《昌黎先生文集》杂驳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