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梦华开封(1 / 2)
明道二年,初秋起风。
姬长卿身披着裘衣,深刻的感受到北方的寒冷早知道就不来开封府了。
姬长卿一个南方人,很难经受得北方的寒秋,一股凉意从牙缝里渗入皮肉里,那感觉……
姬长卿一行十七人,皆配有马匹,一行十七人中,有十六个是个中好手。
屋舍如林,檐角交叠,夜色里,城市房舍间的灯点聚成廷伸的流火,在这夏末秋初的夜里,纵横交错地勾勒出汴京城的景象。
吃饭的时间早已过了,纵然色已深,汴京城中的喧嚣并没有丝毫要减退的迹象,经过了近百年传承至今的汴京城,是天下中心不折不扣的心脏要冲,汇集天下商客,通达宇内四方。
往来商贾,赴京赶考的士子,巡逻的军士、衙役,身穿绿服的官吏,道士、和尚,各地番邦使者,姬长卿甚至还看到了阿拉伯人。
每日里通过这里通达南北的旅人商客多不胜数,每一年或几年一例的科举汇集天下才子英杰,在这里,也聚集了整片天下权力最大的一批官员,环绕在帝王御座之下,主宰着这天下的运转。
进入开封府后,姬长卿觉得凉意消了大半。
自隋唐以来,商业渐渐发达,取消了宵禁,城市基本是不娄的,即便到了凌晨最静寂的时候,都有一大片的灯火在中心点亮,而此时正值尾伏,炎热的天气令得城市众人更不会早睡。
道路边、小院里、青楼间、茶肆中,人们或宁静或喧闹地点缀其间,燥热之中,却也是一片繁华却安宁的景象。
姬长卿看着肆意挥毫泼墨文人士子,又看饮酒唱词的佳人,这里的繁华似乎像极了人间乐土。
但开封府还有许多身穿补丁衣物的市民,这两极分化严重,姬长卿能从他们眼神里看到畏惧与羡慕。
姬长卿叹了一口气,随即命随行的长随护卫,去打听一下大相国寺在哪个位置。
大相国寺,原名为建国寺,位于河南开封府,北齐天保六年,在此创“建国寺”,后遭水火两灾而毁,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唐初,为歙州司马郑景住宅。长安元年慧云和尚募银建寺。延和元年,睿宗敕令改名为相国寺,并赐“大相国寺”匾,习称相国寺。昭宗大顺年间被火焚毁,后重修。
宋太祖建隆三年五月,又遭火灾,后又重建。至道元年开始大规模扩建,咸平四年完工。
大相国寺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和许多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即有过皇家寺院的辉煌,也有过文化寺院的风采,还有过市井寺院的繁荣。历史上,这里不仅是佛事圣地,同时也是朝廷盛典之处,达官贵人荟萃的场所,商贾云集的市场和举行灯会、庙会等文化娱乐活动的民间乐园。
护卫很快便打听到了,大相国寺在汴京城的南面,姬长卿遂带着护卫从南门进入,穿过朱雀门,渡过桥州,望去桥下宽阔的汴河。
姬长卿不仅想起那首著名的诗:“与君别。相思一夜梅花发。梅花发。凄凉南浦,断桥斜月。盈盈微步凌波袜。东风笑倚天涯阔。天涯阔。一声羌管,暮云愁绝。”
这首词的作者是北宋末年的房舜卿,身平不详。
姬长卿的一首好词倒是让,默默从一旁走过,身穿华服青年的赞叹不已。
“好一句‘东风笑倚天涯阔,天涯阔,一声羌管,暮云愁绝。’啊!我朝自晏相公以后,还鲜少见兄台这般有才华的人。
只是这写的不是离别时的凄恻,也不是别君的思念,而是刚刚作别、乍然离去时的旅途情怀。
兄台词赋并不正面写这种渐行渐远渐浓的离愁,也不突出他对那位“盈盈微步”的佳人的眷恋,而是把一夜间怒放的梅花推在前景地位进行反复咏叹,这样兄台行旅中的那种难言的惆怅反而更加在丰富、充分地表现出来。大好年华,天下一副太平、万象更新之象,何故兄台拘泥于故土呢?更何况兄台还如此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