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一章 帝国的经济民生(下)(1 / 2)
当时间进入三月中旬的时候,薛奎开始到在府衙日常处理公务。
期间李谘也抽空来过一回,不但里里外外巡视了一遍,还给府中的日常运作提了不少宝贵建议。
但柳铭章知道,这货肯定不希望自己权知开封府的挂职就这么撸了。
所以表面功夫该做还得做,毕竟大小每月还有一百贯职钱不是?
都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北宋朝廷在官员俸上禄把“一九定律”体现得淋漓尽致。
于是大家伙都削尖了脑袋往上爬,都知道身居高位富不到哪儿去,只有身兼多个高位才能改变家族命运。
这事情有时候它就是这么奇怪,即便一千年后的时代也是如此。
不然也不会出现这……么多每天送十八个小时外卖才挣一万块的外卖小哥。
只不过,一千年前的底层百姓就没有一千年后的外卖小哥这么好命了。
因为阶级固化严重,在很多工作上都需要进行所谓的“推荐”。
就比如像范仲淹的母亲一样,若放在一千多年前的西汉,她不需要改嫁也可以养活范仲淹。
我国数千年的传统讲究男耕女织,不管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出嫁前不一定要读《女德》《女戒》,却一定要学纺纱和纺织。
范仲淹的母亲虽不是什么大家闺秀,却也是小家碧玉,说她不会纺织那是不可能的。
但从商周两汉到两晋隋唐,中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
期间除了农耕方式依然比较传统外,纺织和纺纱的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随着手摇纺纱工具的出现,传统纺织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个体农家女的纯手工纺织模式早就被排挤出工业体系。
所以到了宋代时,原本显贵的家族一旦败落,就像范仲淹的母亲身为妾室,不具备家族继承权,那么妇女也只能改嫁,再无其他出路。
若常平人家不想在家中闲置一个妇女劳动力,就必须通过各行各业的中介帮忙,联系到一些作坊,以获得一份比较固定的纺纱工作。
作坊为了压榨平民的劳动力,通常会签订一份二十年的卖身契,是为“长工合同”。
合同期间长工的行动是自由的,只不过长工每天、每月、每年需要完成多少工作量,皆有定数。
若是遇上大雪纷飞,纺织产品价格起飞的年岁,雇主赚得盘满钵满会在岁末给长工发放过节福利。
不过在风调雨顺的时节里,桑、绵等农作物大丰收,碰巧又赶上亚热带季风挟暖流袭来,冬天没这么冷的年头,因产品价格便宜,长工还需要加大工作量,以换取更稀薄的佣金。
久而久之,社会上就出现了一大批靠卖中介为生的老黄牛。
比如底层百姓找工作需要找中介,中介们根据工种的抢手程度收取大量佣金,这笔佣金很可能是那名长工未来三到五年佣金的一半还多。
另外又如去不起头牌青楼的狎客们,若是想在花街柳巷中找个便宜点的暗门,也是要走中介滴,至于如何收费,这就有些不可名状了。
又或者是,觉得“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的西门大官人找到的那门业务,还是中介,而且还是个黑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