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曹孙刘(2 / 2)
“汉自桓、灵以来,上失其道,政出多门,宦官之乱才息,董卓之祸复兴……”
“你怎的不写?,是朕说的哪不对吗?”
这种诽谤先帝,议论当朝大臣的话,杨修怎么敢写,一下子没玩好,弘农杨氏就将大祸临头,刚刚伯父重提董卓进京一事,现在不免让杨修想到了同为四世三公的袁家,也被董卓屠戮殆尽,想到此处,杨修也是出了一身冷汗。刚刚还用笔轻沾墨汁,现在则无处下笔。停在空中,写也不是,放下也又不敢,一时惹人发笑。
杨琦已经不敢说了,他不知道皇帝要干什么,只是听到后,就跪在那里,不敢抬头。
“胆小如鼠!伏完你有什么看法”刘协看到此景,又是一骂。
伏完倒是没有失态,但额头同样出了一层汗,伏完擦了擦汗,清了清嗓子:“陛下尚未亲政,少不更事,先帝又早逝,现在评判先帝是否过于急迫?还有董太师之事,董太师权柄自操,是非功过,现在还难以论说,故臣觉得不妥。”
“那若朕非要这样写呢,伏侍中可敢下笔?”
“呃,臣……”
“敢还是不敢!你们已经加冠多年,如此磨磨唧唧,怎可为大丈夫?”
伏完被逼着没办法便硬着头皮回道:“臣,愿为陛下效劳。”
“汉自桓、灵以来,上失其道,政出多门,宦官之乱才息,董卓之祸复兴,朕尚未加冠,孤儿寡母便遭汉陵夷,董卓僭乱,焚烧宗庙,发掘陵寝,董卓欺我久矣!天下英雄思得董卓而食之不厌,但唯汉骁骑校尉曹操,孤身带刀杀贼,可谓之忠良。今董卓未除,二袁割据,天下所恃,惟卿耳!
朕即位以来,政令不出宫门,民意不入朝廷,与天下分割久矣,今日之乱,唯朕之过矣!今董卓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朕欲召士民之有识者,云集麾下,绳董卓,归洛阳,扶社稷于将倾,拯生灵于涂炭,还天下于太平!卿可来助?
朕闻月旦评有言:卿乃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不知卿是否愿为股肱之臣,助朕扫清六合席卷八荒,重一天下。”
卿若愿,可征兵牧民,以维稳地方,待朕亲政后,共谋大事。”
刘协说完了,伏完也哭迷糊了,几十岁的人了一边哭一边写,不由让人哂笑。关键是还有两篇呢!
刘协也不停歇,关键也不让伏完歇一歇,张口就来第二篇写给刘备的。
“昔日桓帝、灵帝,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又起,屠戮大臣,残暴生灵。庙堂之上,朽木为官,遍地之间,禽兽食禄;致使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值此国难之际,闻有皇室宗亲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虽起自寒微,以一贩履织席之贫民,独能具有大志,交结英雄,为国讨贼,较诸曹操,袁绍之流已为朝吏,奉遣出兵,其难易固属不同,其忠义亦自有别,正不特一为汉裔,一为阉奴已也。怒鞭督邮一事,朕阅称快,公可举天下之贪官污吏,尽付鞭笞乎。
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大汉勃勃生机之态不在其中,秦末群雄逐鹿之态尽显其里,大汉颠覆董卓、二袁、韩马、张杨之徒,兼州连郡,众逾万计,叱吒之间,皆自谓汉祖可踵,唯恐天下不乱,唯公屈身守分,精忠报国!
今望公来,如天星盼明月,久旱盼甘霖,来时必以王侯之位待之!”
刘协今天语出惊人,对坐三人,有哭有怕,但刘协面不改色,说完写给刘备话后只是淡淡的喝了口水。
“下一篇给孙坚。”
伏完听闻,只稍稍活动了下身子,调整了下状态便又拿起笔来
“自董卓称乱,四方倡义而起者非一,然皆负恃其众,因之以自封殖,卒无一人婴其锋者;独坚一战而败之,遂使西走,修复园陵,祗祀庙社,此其忠义奋发,岂袁、曹辈可同日语哉!惜其孤军无继,功弗克就,而其志有足尚也。与朕近在咫尺,却失之交臂!朕每闻将军坚,痛心疾首,悔当初怯于董卓,随其西行,只恨未与将军谋面煮酒,
或有言,传国玉玺落于将军手中,望将军护其归汉,匡扶汉室!”
伏完写到此处也是一惊,虽然今天皇帝给的惊吓已经有许多了,但传国玉玺这事,皇帝是怎么知道在孙坚手中的?更奇怪的是皇帝似乎很了解这几人,可皇帝久居深宫,从哪听的这些?更何况,他才十一岁啊!
杨修虽然没有秉笔,但还是想到了他们三人谁去的问题,便问道:“陛下,这三份诏书,恐难以送达,太师那里……”
“不急,过不了几日,乱象将尽显于京城,适时,你们三人可趁乱出城。”
三人听完后,都松了一口气,还好皇帝没让自己直接往刀子上撞,这乱象谁知道什么时候来,想到此处,三人眼神互换,便齐声说道:
“陛下可还有事?若陛下无事,则臣等告退。”
“杨修去孙坚那,伏完去曹操那,杨琦就去找刘备吧!”
三人又是齐声回道:
“诺!”
然后便是一同退去。
刘协看着三人退去,叹了口气,身边众人,难成大事。靠人不如靠己,谁回来呢?刘备如果来了,会像曹操一样把持朝政吗?一切都是未知。想到此处,刘协又是一叹。但眼神中满是坚毅。
“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