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拒绝到场,放弃继承(1 / 2)
科长并不真是科长,只是个资深办事员。回到办公室他就原型毕露了。
“老恪,你有一笔遗产要领。”年轻的女同事欢快地通知他。“通知和表单都已经发给你啦!”
老恪以为是年轻人的玩笑。
谁知午休等盒饭时,他查看手环上的私人消息,发现还真收到了——本办公室发给死者亲属的白事通知和遗物表单。
在同一个上午,这座地下城深处的另一个街区中,一个81岁的老太太逝世了。
论亲戚,她是老恪已故母亲的表妹。
她是214年末生人。没有活着的家人,也没有直系后代。
关系最亲近的健在血缘亲属,只有老恪兄妹几人。
老恪毫不犹豫,在白事通知书上填了拒绝到场,把遗物表单拉到末尾,选了放弃继承。
这人,他不认识!
就连他妈生前,都不见得认识这表妹。
没有家属到场的集体葬礼,通常办得非常流畅。仪式上有和尚或者道士出场,做法事的流派比较随机,但流程一向严谨。都是养生办公室葬礼外包业务的常年合作方,操办这个都是最专业的。合作大和尚每年的续约,还是老恪出面签的。
什么事情,一旦带上了迷信色彩,就会严肃认真到刻板的程度。因为“头上三尺有神明”,比人类监控的排面大多了。
仪式结束,死者的骨灰,第一时间就会送入地下城底部的姓氏墓园中,用来供养各自的姓氏树,表示魂魄归宗了。
换句话说……变成肥料。
遗物中,通常不会有任何值钱的东西。
养生办公室,登记死者物品的最大目的,就是把真正值钱的东西先充公。
剩下的物品,亲近的人还可以挑几样熟悉的当做纪念品。如果是从没打过交道的亲戚,住的又远,为几样不值钱的遗物,就实在不值得跑一趟了。
神州早些年,进入人口负增长的重度老龄化社会,查找死者亲属移交遗产这种事情,逐渐成为了繁琐的工作。
常有年轻后辈坐拥几辈先人的财富。不过,这算不上是好事。
像是老人的房产,流入到活着的后辈手中。一方面活人住不了那么多的房子,另一方面,过剩的房产也在不断贬值,想折成钱都卖不出去。于是,很多房屋疏于管理,逐渐荒废,甚至因为管线老化而引发大规模事故。
继承来的房产“不要白不要”的状态,反而为社会带来了麻烦。
神州不得不逐年加大遗产税的征收额度。房产就算再不值钱,也经常是遗产继承中最大的一块。
小镇和农村的房和地,不断有人放弃继承。
郊野地带陆续切断了电力供应,散去了文明的气息。村镇化为一片片废墟。榛莽丛生,野兽出没。
大城市里,也不断有人主动放弃继承,房产由当地市政部门接管。
死者留下的充公房屋,统一管理,统一运营。日渐空旷的城市中,反而因此摆脱了颓败,焕发出生机。
因为妥善管理和及时维护,那些房屋随时保持可用状态,总能方便地找到新的用途;或者干脆被灵活处置,拆毁了为新建设施腾地方。
很多城市的地上部分,拆除了老旧住宅,建了漂亮的绿地,城市变得像个大公园一样美貌……
对于老龄化社会来说,这倒是带动了园艺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创造了不少对老龄宽容的工作岗位。
后来神州人口更少了。就连地下城中,也开始出现成片的美丽花园……
而在钱的继承方面。人口减少,劳动力变得紧缺。于是,钱能买到的商品和服务,并不如人丁兴旺的年代多。钱也贬值了。
人多,百业兴旺。人少,财力和物力缺少人的活力作为媒介。只能由内阁统筹,精打细算。
社会统筹,需要大量资源,用来保就业率,保生育率;同样价值的资源,所发挥的作用,和在个人手里完全不同。
就在育儿所纳入全国福利保障的同一年。2155年,神州修改民法,国内不再有“遗产”。
准确地说,国内从此只允许三代以内的“近亲属”继承不超过法定限额的小额遗产。
限额算是浮动的。不能超过相当于半年金额的当年全国平均工资。这对于任何收入稍微高一点的人来说,都是一块鸡肋。
但既然没有遗产,也就不再有遗产税。亡故者留给亲友的小额金钱和纪念物品,都是免税的。
老恪做这份工作二十年来,经常给别人发送白事通知和遗物表单。
这些年来,他发现一个离谱的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