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抽刀·上(2 / 2)
“我并无意数落与你,只你毁谤杨公清誉便是不该。”扭头盯向青年,张奉冷言。
“我并未毁谤!”见张奉冷眼,青年也耿直起来,“杨伯献不过是受家族荫庇,才能由此机会入朝为官的。这些年他在朝堂,又有何建树?而袁公一门,广纳天下士子,贤才争相投效,遭他杨伯献记恨便是必然!”
“放肆!”抬刀直抵青年胸口,张奉怒眸圆瞪。
刀柄虽然戳着胸口,有些生疼,但青年此刻为了扬名,又岂还会顾及其他。同样怒视张奉,青年再度出言,“杨伯献除去以家族荫庇,为帝师,得天子亲近,还有何用?老而昏聩,他去岁为何不一命呜呼!”
“混账!”骤然暴喝,张奉“呛”的一声抽出腰刀,抵上青年脖子。
明晃晃的刀光闪影,冰冷的刀刃抵着颈脖,被欲望冲昏头脑的青年终于回归神来,惊恐盯着张奉。
“小郎官请息怒!”快步走下高阶,袁绍伸手把住张奉的手腕,言辞恳切,“这位太学生言语中虽多有对杨公不敬言语,但那也是他的自由,若牵涉毁谤朝廷重臣当交付廷尉有司审理,却不该小郎官当面拔刀!”
刚才张奉拔刀的瞬间,众人都是始料不及,原以为这俊逸青年只是来掺和一下,企图扬名,却不想他似乎真与杨公有些关系!
目光冷冷看向袁绍,“今日你筹谋在此地扬名,我本并不愿掺和!但此人,”目光盯向瑟瑟发抖的青年,“数度言语谤及恩师,我多番提醒,他犹然不自知。今日当着众人面,我便是执刀将你抹杀,又能如何!”
瞳孔圆睁盯着他,青年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眼下用刀抵着他脖子的,竟然是杨赐的弟子,若非知晓杨赐极少收弟子,他又岂敢当着众人面大放厥词。
而此时围观的太学生,也是一片恍然。难怪此人会从对面赶来,原来是有人毁谤其师长。排除万难,甘冒仇视,犹不惧风险,直面毁谤者。
少年郎官,抽刀对质!
气氛凝重,神情肃穆,俊逸的少年郎官身上陡然少些俊逸,却是平添一股英武勇烈气。
让人不由想起沛国谯县那位年十四,为师杀人的夏侯元让!
“文承,此处乃太学!”
“若非念及此地乃太学文教圣地,你早已身首异处!”瞥眼青年,张奉看眼袁绍,“本初且松手,某虽恼怒,却也晓得那谯县故事,并非夏侯元让那等气盛少年。”
讪讪收回手,袁绍着实有些尴尬。
归刀入鞘,张奉冷冷瞥眼青年,遂环顾众人,“熹平元年,青愩见御坐,帝以问杨师,杨师上封事劾奏内官;五年,代次阳公为司徒,以朝廷授爵无序,谏于帝,后坐辟党人免;光和元年,上疏极言陈说时事,弹劾宠宦乐松等逢迎帝意;二年,帝欲造毕圭灵琨苑,杨赐复上书劝谏。
桩桩件件,皆是杨公于任上代我等直谏天子,岂能言杨公不作为乎?杨家以累世三公传家学,而杨公更是于建宁元年同文饶公、元江公,受太傅胡广举荐于光华殿侍讲!如此渊源学识,何以言杨公无用乎?”
目光再度看向青年,见他已然羞愧低头,而张奉忽然以手指向远处,“诸君请再看!”
循着他指的方向,众太学生刚看过去,便已经明白。正是太学门前的石刻。
“熹平四年,若非杨公首倡,引众多经学文儒,以经学年久失修,请陛下于太学门前立石刻碑。又何来眼下,太学门前,车架连绵,学子络绎不绝之盛况?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
环视众人,尽皆沉默不再多言,杨赐的功勋被张奉这样一件件数出来后,众人才发现,同为三公世家,袁缝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歌颂的地方。
默默瞧他眼,袁绍目光悠悠。
与此同时,五官中郎将署解,闻听张奉在外抽刀质人的杨彪也匆匆赶了过来。
----------------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