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格局要大(1 / 2)
“行了,行了,别满口‘死啊’、‘活啊’的。”
朱由校一见朱由检在这棵歪脖子树下说出“万死莫辞”的这种话来就莫名心慌,好像冥冥之中总应着什么逃脱不得的谶语。
“五弟可是要千岁千岁千千岁的,如何能轻易言死呢?”
朱由校尝试着活跃了一下气氛,他现在觉得崇祯皇帝这个人在历史上看起来怎么都不大可爱是有缘故的。
无论什么事搁到他身上,他都能瞬间转换成沉重的“宏大叙事”,加上皇帝的身份,使得任何一个跟他相处的大臣都会感到窒息。
朱由检直起了身,小脸湿漉漉的,语气是一直被严厉对待的小孩子偶尔被满足一次后难得撒娇的语气,“臣不敢言死,只是臣心有不甘,臣是千岁,那岂不是比魏阉还少八千九百岁?”
这下朱由校是当真绷不住了,刚刚才得了一点儿恩典,一转脸就忙着要“清君侧”,这小孩也太心急了罢。
但转念一想,这也怪不得朱由检,毕竟一个人的基本人性往往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而个体心理疾病则是早期的生活经历所导致的。
像朱由检这样童年不幸,常年被排斥在正常家庭生活之外,成长过程中又接二连三地遭受打击,确实容易形成偏执型人格障碍,别人的一举一动在其眼里都是带有敌意的阴谋。
朱由校怜爱地看着眼前的少年,他在这一刻忽然明白了,朱由检对魏忠贤的憎恶,对大臣的疑神疑鬼,其根源实则是他长期缺乏安全感。
即使他掌握了天下大权,他也照样改不掉这患得患失的毛病,因为偏执性人格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障碍。
在朱由检眼里,什么都是靠不住的,即使兄长待他再好,赶明儿魏阉进一句谗言,他今日所得到的一切都会原封不动地再重新失去。
所以他必须趁热打铁,趁着他的皇兄还听得进劝谏的时候,一鼓作气地铲除魏阉。
“不管是千岁,还是九千岁,都比不过朕的万岁。”
朱由校笑了一笑,“倘或五弟非要跟人比命长,那也该与朕比,跟一奴婢有什么好比的?”
朱由检张口结舌,“皇上……”
朱由校抬头看那歪脖子树的树冠,“格局小了!五弟碍于藩禁不能干预政事,难道还不许朕自寻股肱么?”
朱由检刚想张口追问,又想起方才自己以“宗藩不得干政”为由强硬地回绝了皇帝的“出将入相”,一时间竟尴尬得支吾了起来。
皇帝倒不在意他的前后不一,见朱由检正侧耳恭听,不待弟弟发问,自顾自地便解释道,“前几日朕与内阁商议为袁崇焕筹措钱粮,五弟猜猜,现下这筹钱的法子总共有哪几种?”
朱由校的视线从树冠移到山下,万岁山位于故宫正后方,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是整个北京城唯一可以俯瞰故宫全景的地方,因此有着“京华揽胜第一处”的美誉。
此刻他倚树远眺,但见一片红墙绿瓦,神武门外行人零星,记忆中的高楼大厦消失无踪,好像从未存在过一般。
“首先,是清查新旧兵饷,严查钱粮考成,倘有虚冒,则并抚按司道一体参处,其次呢,是赃赎存留尽数追比完解,自绞罪以上许折赎,唯门户邪党不准。”
“再有呢,就是开捐纳,只要能纳粟纳马,便可不经考核就获得生员身份,这援例纳捐,也算是祖宗旧制,目前名额呢,暂定为大县二十五人,小县十七、八人。”
皇帝掰着手指道,“最后呢,就是榷税与输助,让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一套规程下来,王府勋戚、士绅商贾,都得各自破费。”
“倘或没了忠贤,也没了厂卫,五弟你说,朕还能靠谁往前朝的那些人口袋里掏钱呢?”
朱由检怔愣半响,喃喃反问道,“皇上下旨,他们岂敢不从?”
朱由校笑了笑,道,“他们是没有不从的,朕说要钱,阁老们先带头捐了年俸,尔后在京各衙门也纷纷捐俸犒兵,这六部九卿加起来,共计捐银两万七千九百六十九两。”
“这个数字比起辽饷,可谓是杯水车薪,朕要是单靠官员捐俸,别说关宁军,恐怕连袁崇焕都养不起了,当然了,朕对他们的要求也不高,能捐两万两,总比一分钱都不捐来得好。”
朱由检默然无语。
大明官员的俸禄乃历代最低,是典型的“薄俸制”,官员的收入主要以禄米的形式发放。
按照明太祖定下俸禄标准,大明正一品每年可领禄米一千零四十四石,从九品每年可领禄米六十石。
大明的“一石”约合七十六公斤半,当时一个普通人的日常基本所需,包括食物等其他杂费在内,每月折合一石米本已足够。
却不曾想,为了配合“大明宝钞”的发行,大明官俸的发放形式逐渐从“禄米”,转变成了米钞兼给的“折色”。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很快发现铸铜钱的成本太高,还是纸钞更为方便,便在洪武八年开始发行“大明宝钞”,规定大明宝钞与铜钱等值,一贯宝钞等于一千文铜钱或一两白银,四贯宝钞等于一两黄金。
为了推行宝钞,明太祖下令禁止使用金银,也不准以物易物,所有民间日常交易,一百文以上一律使用宝钞,低于一百文才准使用铜钱,且金银铜钱可以兑换宝钞,而宝钞却不能兑换金银铜钱。
也就是说,大明宝钞没有任何准备金,完全靠朝廷的信用来保证,只凭行政权力强行推动发行。
如果能严格控制宝钞的数量,大明宝钞应该是一种很好的货币,可惜自明成祖开始,明廷就逐渐放弃回收宝钞的政策,并大肆滥发宝钞,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到了永乐年间,一贯大明宝钞只值一文铜钱,贬值了整整一千倍,大明宝钞的信用度很快降到和废纸差不多,虽然明太祖曾规定拒收宝钞者处死,但没有官员会去真正执行这一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