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长岛镇(2 / 2)
李四海并不准备一下子把两个岛的三万亩土地都围垦出来,而是初期围垦高潮线上面的三千亩,后面再一点点的围垦。一是不想惹人眼红,二是工程量小一点。如果直接围垦低潮线或者浅水区域,工程量就太大了。堤坝需要加高加厚,成本提高两三倍。
除了四海村围垦了浅水区,后面再修建的堤坝都只是围垦的低潮线。即使只是增加了三尺高度,工程量也增加了五成。以后李四海是能不围垦浅水区,就不围垦浅水区。毕竟天元帝国并不差这一点土地,帝国的困境也不是这一点土地能解决的。
想要解决帝国的困境,要么就打破士绅对土地的控制,要么就向海外开拓殖民,要么就要引入高产作物。不解决这些问题,帝国的困境是无解的。自己只是一个镇长,想这些没用,这些都是高官考虑的事情。
李四海在两个岛上逛了逛,宣誓了一下主权,于是就打道回府了。其实也没什么好逛的,岛上面到处都是灌木,中间夹杂着一些大树,又没有名胜古迹啥的。高潮线以下由于经常泡水,灌木都没有,有也泡死了。
天元帝国初期的时候,国力相当的强大,长岛和横岛各围垦了五千亩水田出来,相当于两岛三分之一低潮线以上的面积。随着大水的冲刷,低潮线附近只留下一个个土堆。不过这些年外面又淤出去很远,两岛的面积又增加很多。
关于两岛的开发,初期也不过恢复以前围垦的土地,想要继续围垦,只能慢慢来了。李四海的注意力,一直都在四海新城这边。没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再多的土地也没用。
长岛和横岛行政上属于镇海万户,四海镇管理这里并不合适。因此李四海给这里起名叫长岛镇,并管辖横岛里。这里的面积已经达到了镇的规模,叫镇没有问题。目前自己手下的人力,并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开发这里,只有等到四海镇发展起来以后,才水到渠成。
自己发展到了现在,四海里也不过三百多户人口,四海镇和吴河里也不过一千多长工,后面吞并了北关里得到了一千户人口,这就是自己的全部实力。
自己发展的还是太慢了,两镇地盘只有这点人口,根本支撑不起来。每个镇里起码要有一千户以上人口,才能算做繁盛。因此李四海大笔一挥,把长工增加到三千人,以后视情况可能增加到五千人。
长工先增加到三千人,是因为江海县城附近的人口有限。江南富庶,虽然一半以上人口没有土地,不过工作机会很多。很多人还有一技之长,不屑于去出卖体力。而且不少人都是混吃等死,宁愿去做短工。
一万多户人口的江海县城,能找到三千长工就不错了。后面再想找,只能去乡下。而且自己的老底是四海里那边的三百多长工,一次性招太多人回来,根本管理不过来。即使招来了很多人,以后的安置也是问题。
随着新招收的一千多名长工到位,四海新城的建设也铺开了。原来去修建河堤的一千多人,仍然继续修建河堤,那边的工作不能停。李四海只是抽调了一些老人,过来这边带工。还往长岛镇派遣了两百人,重建那边的堤坝。因为给镇海万户和吴河口守备的土地,必须给人家围垦出来。
四海新城初期的工作并不多,主要是修筑河堤和道路,以及建码头和排水系统。至于后面的开发,一部分土地会拍卖出去,留下一部分自己建房出售。世界上的钱是挣不完的,没必要自己吃独食。
四海银行实力雄厚,不差钱,因此新城建设也是高标准。天元帝国的道路最好的是石板路,其次是砖路,再次是三合土路。以前李四海准备弄水泥出来都没有条件,现在有条件了。
手里有钱,就是买买买。早期水泥都是石灰石和粘土混烧制成,附近没有石灰石,那就去外地买。附近没有煤也去外地买,建窑没有耐火砖,也去外地订做。烧制的熟料需要研磨,没有机器就建水利碾房。
经过了一个多月准备,材料全部买回来了。又经过了一个多月建窑试验,水泥终于出炉了。新烧制的水泥,需要堆料熟化,才能提高标号。
不过李四海已经没有耐心等待了,他马上找来沙子石子,筑了几个混凝土墩子。他每天都用大锤敲碎一个墩子,感受着混凝土的硬度。最后得出来一个结论,特么的,那些穿越的人都是怎么搞出来的技术?为什么我坐拥几百万两银子,搞出一个水泥也只是马马虎虎。悔恨自己没文化,又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