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京师大学堂”(1 / 2)
除了完成建设任务以外,王多馀把这次建学校当成了一次锻炼大熊氏族人的大好机会,最主要的目的是锤炼他们建筑施工的科学意识和组织协作意识。
一声令下,共有175名壮劳力参加了这次建设工作。针对这次建设任务,王多馀创新性地按照项目制的原则,将所有人员分成六组。
第一组是设计筹划组,王多馀亲自担任组长,成员是菽离、苜秋2人;
第二组是木工组,由熊微带头,成员有3人,负责所有木制、竹制御件的加工;
第三组是施工组,由熊仓领头,成员有7人,负责学校的具体施工;
第四组是材料组,由熊有鸡领头,人员有6人,具体负责砍伐、收集、运输、处理木头、竹子、石头、石灰、沙土等各种建筑材料;
第五组是监理记分组,由苜春领头,负责任务量的统计和工作进度、工程质量等方面的监督,人员有3人;
第六组是综合后勤组,由熊雉领头,负责处理上述任务之外的所有事情,包括后勤等工作,人员有1人。
除了分组之外,他还将所有施工人员按照工种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所有具体施工人员分为木工、水工、泥瓦工、装卸运输工、安装工、测量工、杂工等。
为了提高效率,王多馀按照组别的不同,给每个人分发了不同颜色的布条,让他们缠在手臂上,以示区分组别和分工。这个简便易行的办法对于文化水平为胎教肄业的上古人来说实在太合适了,只要能记住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就能明白自己和自己的工友属于哪个组,负责干什么活,而不至于责任的推诿扯皮和现场组织的混乱。
这些简便清晰、任务明确的分组、分工、分类方法让大熊氏众人大开眼界,熊仓、熊微等人常年组织族人打猎、采集、生产,在分工协作方面一直是一笔糊涂账。王多馀的项目制让他们眼前一亮,纷纷在心里牢记。
这也正是王多馀的目的,他希望通过这种分工协作的办法,增强这些上古人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意识,最终不断提升他们的组织水平。
除了组织方式的优化外,王多馀还发明了一系列让众人感到惊奇的施工办法和施工工具,比如脚手架、预制件的发明,比如用石灰、黏土、水、沙子混合成的“原始水泥”,比如特殊的房子建造方式,都为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最让他们啧啧称奇的是,王多馀用锛凿斧锯等现代木工工具制成了一批榫卯结构的预制件,这让上古人大开眼界。
看着这些没用任何多余的材料就能将不同构造的材料组装在一起的建造方式,每一个看到的人都大为震惊。
熊仓、熊微等人纷纷在心里感叹:跟了王总才知道,房子居然能这么盖。
由于实行了项目制和一系列先进的施工办法,这座划时代的建筑工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逐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