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朝士半江南(2 / 2)
同一句话,一个是妹妹问的,一个是哥哥问的。
兄妹两对视了一眼,还是由哥哥张煜继续向母亲开了口。
“娘亲,江南士子欲考取功名,亦是至青都太学,为何不让孩儿直奔那太学去,好歹离府上近些?”
“煜儿,世人盛传“翰林多沧水,朝士半江南”之语,你可听过?”
“此言孩儿确是未曾耳闻。”
“据娘所知,自开明元年起,朝廷便极力推行太学三院法,算来已近十一个春秋。闻名天下的三大书院却齐聚大江以南之地,唉,北方竟是一个也无。”
“娘亲,这三大书院煜儿倒是知晓,一个是剑南布政使司下的沧江书院,依沧水而建;一个是江南布政使司下的东湖书院,依南方第一大湖——梦鉴湖而建;余下那个是吴越布政使司下的南山书院,依的是越山而建咧。”
“一个不错”,姜玉秀轻点了一下儿子的额头,继续说道,“青都太学自是众星拱月,地位卓殊,然兴建太学之旨是为朝廷选拔人才,天下士子如同过江之鲫纷纷而来,煜儿,你说他们所为何求?”
“娘亲,煜儿懂了,这女子求夫,士子自然是求官咧,哈哈哈”。
“高门岂是定出高才?听说众多士子今日一头挤进太学,翌日便走马灯似的拜会太学祭酒、博士诸人,送礼通关节,钻营求照应,随后便是看戏听曲、饮宴歌舞,日日寻欢作乐,妄自弃了学问。太学如今已是名利场,论学风勤苦,唯有在江南。”
曼儿此时也听懂了母亲的意思,只见小丫头满怀忧愁地说道。
“娘亲,使哥哥独自游学江南,这跋山涉水的,得吃多少苦啊?自此又是天南地北,经年不见一面,您舍得,曼儿却是舍不得呢!”
说着,眼看曼儿便要落下泪来。
“傻丫头,你娘何时说过,要使你哥独身南下?”
姜玉秀伸出手,轻抚着曼儿稚嫩的脸颊,为女儿拭去了眼角的泪花。随后,又扭身抚向张煜的额头,以及头上的发丝。凝眼看着儿子,这位母亲柔情地说道。
“何况我儿年岁尚幼,正当是同龄孩童捕蝉嬉戏,骑着竹马斗草的光阴——”
姜玉秀轻叹了一口气,放下了手,出口的话也似定了决心般。
“煜儿,娘心中纵有千般不舍,亦须放下,大好男儿志在四方。前日你爹传来书信,你们兄妹是知晓的。”她看向儿女,见他们都点了点头。
“你爹奉了回京的召旨,只待海上风信有时,便随漕粮海运乘船北上,龙溪至青都,不过旬日便到了。等你爹向朝廷复了命,不外是调任江南其他州府办事,”姜玉秀此时把目光投向女儿,并说道,“那时,有你爹在身边照顾,娘和曼儿身在青都,方能安下心呀。”
曼儿听了娘亲的话,眸中一亮,“太好了,必得是爹爹保护哥哥下江南,曼儿才不怕哥哥会受苦呐,”转瞬间小丫头又想起哥哥还是要离开,又泛起愁容来,“可是那时,也会似许久不见爹爹一面那般,难见哥哥一面了。”
张煜眼见妹妹心情低落,便安慰她道:“曼儿,哥哥此时不还在这儿嘛。再说了,哥哥既教你读书认字,日后游学江南,定要时时寄书回府,与你和娘讲讲,我在江南的见闻咧,曼儿可不要忘了复信咧。”
“唯有如此了,曼儿会牢记心内,哥哥教过的,书信去岁便会写了。”
小丫头看着哥哥的脸庞认真说道。
母亲姜玉秀眼见吃得差不多了,便唤来了啬玉三个丫鬟,服侍母子三人用青盐漱了口,又喝了香汤。
姜玉秀和曼儿自是领着各自丫鬟回房休寝,张煜便吩咐啬玉和曳雾二人服侍完母亲和妹妹睡下,再去前院登籍。
随即,张煜领着翩鸿去往了前院。经过穿堂时,又喊来几名仆役,吩咐他们去墨亭收拾碗箸、桌椅。
正巧,张煜又见着风铃儿拿着些衣物要去缝补,便唤她近前来问道。
“风铃儿,李重八、王九四现下在哪儿?也吃好了么?”
风铃儿掩着嘴笑道:“世子啊,那二人怕是一时半会儿起不来咯,躺西厢那头呼呼大睡呢,听说钱管事与他们准备的餐食,那是一点汁儿都不剩咧!”
张煜眉头一挑,嘿嘿笑道:“走,本世子瞧瞧去!”说着便阔步往西厢的游廊转去。
翩鸿与风铃儿缀在身后,俩个对视了一眼,脸上半笑,心下皆道,世子又要作怪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