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大贤良师(1 / 2)
她沉默一会儿,打开脖间挂的小袋子,拿出一包东西,她伸爪子拍开帕子,里边有好多钱。又想起了心之海好久没有去看了。
开始舒展身体,关上门确认无误后便进入心之海,在这个状态下是最虚弱的时候。
刚进去就发现里边变了一个世界,极目远眺,一片葱葱郁郁,远处的山高耸入云。而她所在的这个山头,只是比有些树木高一点。
人参和灵芝也不见了,麦子还在,然后不一会,出现了许多人,领头的是一个男人,带着她来到了山顶,黑色的石头砌成的房子,石头上雕刻着繁复的花纹,在台子的中间,有一块白色的圆石,蒲团般大小。
她一脸懵,完全不知道在做什么。她心想,这难道是在举行什么仪式,从他们神态来看,还是个很重要的仪式,不知道等会儿要面对什么。突然,一股气流从头顶冲下,她有些慌张,她看到许多异兽和飞禽。
经询问才知道,自己那日离开后,心之海发生了巨大变故,那些人参有问题,通过修炼越来越强,竟然通过地,水,风,火重建了一方世界。
她从这片空间退出去后,发现身上的疼痛好似过去了,只是体内的气流还在,似乎按照某种轨迹在运行着。心之海被强占了,她暗自发誓一定要夺回来。
已经两个月了,临近中午的时候他已收拾好包袱,另外还带了《礼记》、《春秋》、《诗》、《书》、《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还有《左传》、《战国策》,他也很喜欢《易经》。平时爱读法家书目,诸葛亮还熟读《六韬》。
诸葛家族,自西汉官员司隶校尉诸葛丰以后,世代为官,诗书传家,自然藏书甚丰。
自从家族遭遇变故,出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县。年幼丧父母,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父诸葛玄。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
诸葛亮自幼好学不倦,博闻强识,被当时人称为“有俊逸之才,英霸之器”。
她又想到自己所知道的事。诸葛亮的父亲乃是袁术的豫章太守,有五个孩子,三男两女,却在汉献帝登基后英年早逝,他和荆州牧刘表有旧,诸葛亮便去追随刘表以寻求庇护,现在跟随司马徽学习,学成以后才回来继续耕田种地。
沐然有些疑惑“现在天下大乱,为什么不去寻个主公呢,以你的才华是可以寻得一个不错的主公,助他一统天下,你也能封侯拜相,为什么不去呢?”
诸葛亮长叹道“不遇明主”
其实,沐然都知道,他身高八尺,经常自己把自己比做管仲、乐毅一样的人物,但是当时的人都不这么认为。所以才会怀才不遇,哪里是不肯做官。
诸葛亮丝毫没有注意到沐然的表情,只是自顾自的唱一首名叫梁父吟的歌“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沐然显然是听不懂的只是疑惑道“所以,唱歌有什么用?”
诸葛亮仍是自顾自的说“走出齐国临淄城的城门,遥望城南的荡阴里(地名。那里有三座坟墓,形状大小非常相似。请问这里是谁家的墓地,是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续的。他们的力气能推倒南山,又能斩断地脉。不料他们一朝遭到谗言,两个桃子竟然杀死了三个勇士。谁能够想出这样的奇谋?他就是齐国的国相晏子。”
“亮,心不在为官而在于民”
沐然忽然想到一件事,诸葛亮三兄弟,后边一个跟了魏国,一个跟了吴国,一个跟了蜀国。
见诸葛亮斗志昂扬也不再多说什么,心里想着再过几年刘备也该桃园结义了吧。
沐然心里始终坎坷不安,不知道还会遇到什么变故。这国师要是找到了她一定会斩草除根的。
在这些家族藏书里,包含法家、名家、兵家、道家、史家、阴阳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
从天文地理到历史法典,从图阵兵法到诗文书论,从哲理算术到机械制作,从经济食货到抚乱安民之道,无不广泛阅读。
他自跟随老师学习的两个月里,已能将《乐记》知晓个大概,再加上原本基础就好,所以不会太辛苦。老师对他很赞赏。
因为快到夏至了,临近农忙,许多人都开始准备忙碌。家里只剩下一个弟弟和妹妹。尚且太小,做不了活,又不忍拖累叔父。起初老师是不同意的,听到他的说辞为之动容,许久才笑了起来,仰着原本低下的头,看着他的眼睛,师徒二人互相望着彼此,老师对他说“天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你的德行已经如此好了”接着道“回去的路上要多久小心,万不可与人冲突,倘遇到不相干的人莫要与之纠缠。”他恭敬地向老师告别。
沿途发现很多人都在为农忙做准备,不由得急躁起来。到了家门口,正要推门,隐约听到陌生的声音从里边传来,进门后看到三个陌生的人,阎忠看到了他,因为素不相识又都互不认识,两人对视相望,阎忠先开口“你要找谁?”他刚要说话就听到有人喊他“孔明”,他朝着声音方向看去,是妹妹在喊他。
此时一旁的司马孚依旧谨慎地朝沐然看去“孔明是谁?你们认识吗?”她高兴的抱住他,丝毫不理会一旁的司马孚。然后关心地问他一些家常“路途劳累,你一定饿了吧,我去为你备些饭菜。”
“不用,我早在路上就已吃过饭菜”她有些焦急,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他们是客人吗?既然是你的朋友,应当欢迎”
她故作镇定,“是前几日认识的朋友,他们遇到困难流落至此”
他非常欢迎客人的到来,紧接着为他一一介绍。
在一起吃饭,他有些疑惑“公所因何事沦落至此?”司马孚先是叹息“因战乱流落他乡”一旁的沐然很相信他,她非常清楚司马孚没有说谎,司马孚是东汉京兆尹司马防第三子、司马懿的三弟,兄弟八人俱知名,在当时号称“八达”。司马孚性格温厚廉让,以贞白自立,不与他人结怨。他还博涉经史,汉末动乱时,与兄弟在迁徙途中,仍不忘读书自学。陈留人殷武,海内闻名,曾获罪被流放,司马孚前去探望他,与他同住同食,被时人称颂。
接着是阎忠,“天下安定后,我为皇甫嵩献计,皇甫嵩不采纳我的建议,便愤然离开皇甫嵩,谁知路上惨遭追杀,才落难此地。”
饭后就去田地里拔草,所用的工具是耨,干了半天才终于将杂草清理干净。她在树下睡觉,忽然想到以后该怎么生活,当时的读书人,年幼的时候,学习《孝经》和《论语》,年长之后学习《五经》。可这没有一个职业是能养家糊口的,倒是可以去学医学,如果资质有限,在读儒学感觉没有出路的时候,就会学一些杂学技能,比如医学,至少也是一种出路。
除了医学,汉朝还出现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书籍,比如养猪的书籍,汉朝也出现了,还有各种生产的书籍,这一类知识,私塾教授的比较多。实在不行也可以去养猪。
不过许多书籍都是没有依据的,因为汉朝统治者为了防止书籍被破坏,再来一次焚书事件,就向民间征集书籍,然后让官府雇人抄写,以增加书籍的流传,所以导致许多珍贵古书都被烧了。当时的文字都是刻在竹简上的,竹简虽然经过了处理,但时间一久还是会受潮,所以每到七月份,就有读书人晒书,久而久之,都形成了一种习俗。
抄写的书籍一多,书店也出现了,汉朝书店非常普遍,这一方面是书籍被官府雇人抄写的缘故,另一方面还是汉朝民众对书籍有着非同一般的渴求。
在举孝廉制度的刺激下,很多读书人都是皓首穷经地读书,以期望被人举孝廉,进入朝堂。因此,书店成为了门客络绎不绝之地,加上书店可以免费看书,让很多寒门出身的读书人流连忘返。
回到家后,休息了一下午,到了晚上,只有司马孚的灯还亮着,书翻了一本又一本,孔明见他还在挑灯苦读,过去一问才得知他也酷爱读书,还有许多问题不明白。随即来了兴致,便要和他讨论些问题,“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一直谈论至深夜才睡觉。
在睡觉的时候,她突然想到了一件事。以往所提到的黄巾军,她想到自己以前在现代的时候,非常爱看历史,对历史非常热爱。除了正史,还有一些野史,据野史记载东汉时有一位名叫张角的人,某年月从一位仙人手中得到一本名为《太平道术》的书。野史记载的非常详细,在一年的农忙,张角下地干活,快到傍晚时遇到了一位老翁,他仔细打量一番,老翁头发苍白,阳光下像银丝一样,身着麻布衣,不像是富贵人家,头缠一条黑布,穿着草鞋,倒是像穷苦人家。看上去慈眉善目,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躺在地上,双手沾满泥土。
张角见他这般模样,甚是可怜。本想转身离去,又发觉老翁还有气息。左右两难,见丢他一人在此,此乃不义,不合乎为人的规矩,良心受到了谴责。心生可怜,不忍离去。稍作准备,试图唤醒老翁“老人家,快些醒来”紧接着见嘴唇微裂,便猜测是因为口渴,所以才没有力气起来,也是饿了一天吧!他从腰间将缠在身上的一壶水灌给老翁,见老翁缓缓喝下,这才放心。已将水喝了大半,逐渐有了意识。“老人家,你是哪里人啊?又为什么会晕倒在路上呢?”“记不清了,天色不早了,你也快些回家吧。”他有些迟疑。
见老翁躺在地上也不是办法,只好将其带回家中,暂且先过上一夜,明日再送他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