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酝酿发酵 上(2 / 2)
“对仗倒还工整……”
“就是内容简明,用词也无甚新意。”
陆明笑笑,“我若出个题目,上下联中要有一百个古人名,以此对作答。诸位再看看,作何感想?”
一时间没人说话了,过了一会儿,隐约有人点头,喃喃自语说了“绝妙”二字。
随后又有人说:“若是先有题,后有此联,那是十分契合,陆大人这是谁做的?”
路明淡淡的说出三个字:“李长生?”
一阵寂静。
“李长生?那个李长生?”
“姓李的诗作名家我倒是知道几个,可其中没听过有号长生的啊?”
“莫不是哪位的笔名吧?”
“那也没听说过啊……”
众人一时面面相觑,议论纷纷,可对于‘李长生’这个名字却都一头雾水。
“不过一个三岁的孩童罢了,你们当然没有听过。”陆明一步一步的放出信息,享受着众人惊诧震撼的表情,就好像自己刚才在大殿之上经历过的一般。
“三岁的……孩童?”
此话一出,不仅在场的同僚,门外站岗的兵丁听见都互相看了一眼,惊诧莫名。
随后议论声就在屋内响了起来。
“真的只有三岁?”
“那家的孩童,师从何人?”
“我倒是听过古有一位神童甘罗,六岁能赋诗,十二岁就出使西域。可这年仅三岁的还真是闻所未闻啊……”
陆明边喝茶边享受着众人的震惊,随后不紧不慢地将刚才朝堂之上倭国使节是如何无礼,皇帝陛下是如何震怒,当时情形是如何危机,自己又是如何挺身而出,最后这叫长生的神童又是如何出现,扭转乾坤的经过,添油加醋的描绘了一番。
直听的在场的众人是一阵唏嘘,一阵惊呼,心情的大起大落如同过山车一般。
可不多时,就有人疑惑了:“照陆大人的说法,那倭奴说出题目不过一炷香的功夫,这孩子就有了答案了,还对的如此工整,我总觉得不像他自己作的。莫不是之前听别人说过,自己记在心里,此时默背了出来吧。”
这语气试探的话一说出来,众人都是一阵沉默。
记忆和创作,孰难孰易,大家心里都清楚。
一个三岁地孩童如果事先听过,此刻再复述出来,这个假设听起来似乎更合理一些。
毕竟,自己都想不出来地东西,一个三岁地孩子轻而易举的就解决了,这让这些文人都有些难以接受。
当初大家为这匪夷所思的故事所震撼,未曾考虑太多,可‘三岁小童’,‘临场答题’这些要素都加入之后,于原本的对联两相对比,就带来巨大的不真实感。
这种反差不可抑制的带来了疑惑:这不会是他自己作的吧,我看八成是他听来的。
于是终于有人下意识地说了出来,“我看这种猜测很有可能……”
话音未落,突然一个严厉的声音从角落的桌子后面传来:“梓然!闭嘴!”
怀疑的这人,名叫高梓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回头望去,见一位老者手中握着毛笔,正严肃地望着他,表情不怒自威。
一时间,屋内安静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