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彪悍人生路(1 / 1)
“庆历新政”只推行了一年多,就戛然而止了。一个迈不开步子的改革并不会更稳健,反而会更加脆弱,以至于一个“宋夏和议”就成了压死“庆历新政”的最后一根稻草。庆历五年(145,改革派的一干人相继离开了朝廷。藤宗亮去了巴陵郡,重修了岳阳楼,请远在邠州的范仲淹作了一篇《岳阳楼记》,以作纪念。欧阳修去了滁州,写下了欲飘欲仙的《醉翁亭记》,醉翁的名号享誉大宋。“庆历新政”的改革派们大多都成了“专职”文人和诗人,而韩琦去了扬州,在那里却开启了大宋朝新的传奇之旅。
扬州是淮南路的首州,美的素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光环。韩琦的到来,意义非凡。对于韩琦这样一位名号在军政两界都铛铛响的重臣,来到地方任职也不过是暂时性的,只是避避风头等待东山再起。韩琦在朝廷的时候,地方官想看一眼那是何等的难,想去找韩枢相汇报一下思想,那简直就只能在梦里了。现在好了,韩琦就在扬州办公,凭借这样的工作关系可以尽情的汇报思想、表达忠心、施展才干。总之,可以方便去做你任何想做的事情,剩下的全看你的想象力。
韩琦来到扬州,听说下辖的广陵县有老虎出没,频频伤人。广陵的老虎虽然没有辽国的老虎体形大,但和人对决还是稳稳的占上风。如果没有县衙组织一定数量身强体壮的人手,只靠民间团体去捉老虎还是危险性比较大的。韩琦就把工作布置给了广陵知县,广陵知县岁数比韩琦还大,四十有余。
知县立即开始组织人手上山打虎。不出几天,县衙就组织好了精干的猎人队伍,布置了分工:有规划路线的,有观察的,有放哨的,有拉弓的,有突击的,有安全管理的,有物资保障的,还有宣传报道的,并制定了明确奖惩规则,浩浩荡荡的上山了。
队伍上山后发现道路特别难走,人员众多行动也缓慢。负责物资保障的小组就提议,由执行抓捕老虎的骨干自己带上必要的物资就行了,负责物资保障人员的就不用亲自上山了,反而可以减少物资消耗。但哪些是必要的物资呢?需要让打虎骨干把需求填报上来,再依据明细把物资交给他们,物资保障组就回衙门驻扎了。看到物资保障组能撤回衙门,负责宣传报道的也认为他们不必现场采访了,让打虎骨干回来后,把战斗场景叙述给宣传报道员,宣传报道员驻扎在县衙就能写出精彩的报道。负责安全管理的小组发现其他保障小组都在陆陆续续的撤回衙门,他们犹豫了一下便提出,论身手他们还不如打虎骨干,在与老虎的搏斗中不仅起不上保障安全的作用,可能还会成为团队负担,他们就驻扎在山腰就行了。就这样杂七杂八的各路人等都找到了安全的地方待着了。剩下几个打虎骨干就上山寻虎去了,打虎倒是也顺利,除了几个人受了点轻伤外,几只老虎尸体被捆绑着,由几个打虎骨干扛下了山。
回到县衙,百姓们敲锣打鼓的迎接打虎英雄凯旋,好不热闹!百姓很单纯,不管县衙是不是落实韩琦知州的部署,但凡为百姓着想的行为,百姓都欢迎。街上的百姓欢天喜地,但县衙的主簿却展不开眉头,这一盘算今年的管理费用已经所剩无几,无法完全兑现行动前奖励的承诺。县衙只能宣布,这次打虎行动胜利结束,但奖励只能兑现一部分,实际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县衙郑重承诺,将来为县里多做贡献的,奖励会更大。七七八八的分完,打虎骨干基本都在平均线以下,有几个受伤的因为没有执行安全打虎操作,策划不周全,差点还要被处罚。
这个结果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就比如做宣传报道的就实在是太苦了,他们不多拿奖励确实不合理。稿子一写出来,知县就不满意。无论他们怎么改,送一次被知县呵斥一次,还差点把文稿摔在他们的头上。这些人的心情都跌入了冰点,恨不能当初去打虎组,也不用受这份罪了,赏赐少点就少点。但打虎前他们可不会这么想,打虎多危险,还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但什么时候都会有“人才”涌现,这时就冒出一人写了一稿,县令甚是满意。他的专项奖励顺理成章就成为这个团队中最高的。大意如下:“自从韩琦知州来到扬州任职,惠风和畅,州泰民安。州里刚布置打虎任务,广陵县的老虎为了百姓的安全,就列队撞死在山上的石头上,死得其所,重于泰山。这是广陵县品类道德高尚的具体体现,是广陵县常抓文化建设的必然结果。这一切都是在韩琦知州的正确领导下才得以实现的,韩琦知州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的影响了广陵县的人民和广陵县的老虎。”
广陵县把这些老虎的头整齐割下,盛放在绑着红绸的精致大盘子中,连同呈报材料一并送往扬州。韩琦看到呈报的材料很高兴,广陵知县喜上眉梢。认为广陵县的工作能力还是很强的,建议淮南路其他各州、县向广陵县学习。所有知州、知县都点头称是,表态要向广陵先进县学习。
其中一人嘟囔了一声:“广陵的老虎都是用屁股撞石自杀,头部都很完好。”所有人都听见了,都当没听见。也不知这是哪来的一傻子,任扬州签书判官厅公事。要不是直接负责案文,这“傻子”也不想嘟囔这一句,不过嘟囔也就只是嘟囔了。所有人都觉得嘟囔的这人是傻子,在场的其他人才是聪明人。
这人便是庆历二年(142,进士及第,庆历五年(145,任扬州签判的王安石。韩琦没有看他,在场的人该干啥干啥,没人当他存在。这个中进士时,在宰相晏殊的同乡家宴上都滴酒不沾,不给宰相面子的“傻子”,更不会去巴结韩琦。
王安石一直我行我素,但对于学习和思考他是认真的。在扬州期间,他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其实也是在创作。他在扬州时,正在创作一本叫《淮南杂说》的书,这本书的笔法有些像《孟子》,也把王安石个人的血气方刚都体现了进去。创作的时候,时间总是过的很快,不知不觉天就亮了,经常早上急匆匆的赶去办公,都来不及洗漱和整理仪表。
韩琦就提醒他:“年轻人,一寸光阴一寸金,不可荒废读书。”韩琦才不以为他在学习、思考、创作,以为王安石在美丽的扬州月下夜夜寻欢作乐。
有人劝王安石应该给自己的直接领导进行解释,王安石还是非常执拗,不辩解。王安石说:“韩公不能知我,与这样的人沟通属无效沟通。”后来成为宰相的韩琦也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希望王安石成为他的门生,结果又被王安石婉拒了。他俩也再没搞好过关系。
从这时起王安石开始了他彪悍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