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青苗 > 第十一章 贵人相助

第十一章 贵人相助(1 / 1)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爱誓凶勇 少主天下 此界魔临 日月轮替 我们的荣耀之路 影视人生实验计划 王妃你的杂货铺又又又又没了 王的女人谁敢动 我可以升级异能 雁门春

真宗朝大中祥符八年(115,二十六岁的范仲淹以“朱说”之名中乙科进士。范仲淹和欧阳修的科举经历有些类似,都是幼年丧父,母亲为了抚养孩子艰难为生,并大多有一段“画荻教子”的传奇故事,最终通过学子的勤奋努力,位极人臣。这样的传奇在大宋朝不断上演着,但这样的文明是何等的脆弱,恐怕在这片土地上也会是空前绝后的。

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山东邹平朱氏。朱说也和继父朱文翰过上了宦游的生活。朱文翰对他非常好,让他衣食无忧的学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他是不知道自己身世的。朱说不仅自己勤奋好学,还经常提醒他同母异父的两个弟弟:“要少去娱乐场所、要过简朴的生活、要多努力读书。”他两个弟弟实在无法忍受这个哥哥的监管,一次,他们愤怒的回应:“我们花我们朱家的钱,你不是我们朱家的人,你无权干涉我们。”这次口角中无意说走嘴的信息引起了朱说的警觉,经过朱说的多方打听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

景德四年(17,朱文翰致仕回家了,对于朱文翰这样的中下级官员谈不上有太好的薪资。即使这样,朱家也是竭尽全力的给予了朱说支持,让朱说走向了科举之路。科举之路如果能像司马光那样是最完美的,父亲是三司副使这样的朝廷要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如果能像王安石那样随父亲宦游也还不错,再如果能像苏轼那样生在乡绅地主家里也还是大有希望。但如果像曾巩这样的普通百姓家里想出一个进士那是非常困难的,走科举之路也很容易让人耻笑。朱说现在的情况和后来的曾巩还就差不多,通常这样的穷学生还需要照顾家,像曾巩这样的就得用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如果像朱说这样走出去求学的是没有财力进秦楼楚馆的,通常住在破庙里,有时也有女鬼出没。但朱说学习努力并且很有信心。

朱说在南京应天府求学(河南商丘,每天把小米煮成胶状的果冻,煮一次吃一两天。每次吃的时候在大果冻上切一块,再就一点咸菜。有个成语“划粥断齑”,齑就是咸菜,说的就是范仲淹早年的求学经历,直到今天都还在励志。在求学的过程中,一次真宗皇帝来到了学府附近视察,为了一睹真龙天子的真容,学府里三层外三层的围满了人。而朱说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动不动的看书,彷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别人问他:“你不想去看看当今圣上吗?”朱说头也不抬的回答道:“将来再看也不迟。”好一个将来再看!将来在哪里看呢?恐怕朱说是暗下决心要在殿试的台阶下看了。

宋代科举也分为常科和制科,但考试的公平性已大幅提高,进考场时有严格的身份辨别,考生交卷后考生名字要糊起来,甚至怕有记号或字体被辨认,还有专人誊写。这样一来,行卷、推荐基本就不起作用了。常科中除进士科外还有诸小科如明经、明法、明字……小科想飞黄腾达那是要靠机会的,一般都是基层干具体工作的,不像进士科听名字就是后备干部。考试内容有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贴《论语》十贴,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贴,就是完形填空,把经典留下一部分,贴上一部分,让考生补上,不熟悉肯定是不行的。墨义,就是讲道理。时务策,顾名思义就类似于根据经典谈谈开封房价高对国家发展的利与弊等等。由于诗、赋、论尤被看重,所以进士科考试那是文采飞扬,可谓“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也多为人所诟病,难道给国家选治国之能臣,非得是音律文章写得好的吗?

朱说考中了真宗朝大中祥符八年(115的进士,就任了广德军司理参军,负责一地的刑事诉讼工作,大约是个九品官。和他一同考中的还有后来也成为宰相的庞籍,这个人和司马光的精彩故事现在还没有开始。这一年殿试的状元叫蔡齐,他的第一任官职是将作监丞,继任兖州、潍州通判。将作监,是一个官署,管理宫廷建筑、奇珍异宝、绫罗绸缎等。将作监丞,从六品下,对于一个初上仕途的第一个官阶可谓不小了,这是对甲科进士的优待,后来韩琦中榜眼也有这个官阶。但蔡齐是不用到将作监去办公的,只是按照这个官阶领俸禄,他的差遣是任潍州通判。

到了真宗朝官员数量已经很庞大,甚至开始叠床架屋了。太祖朝进士科一次录取二十人以内,到了太宗朝以后一次录取几百人,而且考试也变得频繁起来。此时的朱说就是以第九十七名的成绩中的乙科进士,而且一旦高中就是有实际差遣的实官。如果是甲科进士官阶就更高,甚至有可能不用到地方工作,直接入朝为官。再过很短的时间就有可能进入馆阁任职。如果一路坦途就有可能成为某某学士,再进一步就可能进入三司、二府任职,也有可能从此位极人臣,成为宰执或宰相。

此时的范仲淹无疑是大宋制度的受益者,如果在太祖朝这个成绩无法成为进士。如果在唐代即使高中进士也是无法立即对应官职的,更何况这个排名离进士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天禧五年(121,朱说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淹没良田,人民苦难深重。于是朱说奏请江淮转运使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筑堤。

当时就有人指责他:“越职言事!”

朱说道:“百姓都跑了,我到哪里去收盐?筑堤坝、安百姓就是我的分内之事。”

有人批评说:“筑了海堰,难以排水,易出现积水。”

张纶坚决的支持朱说:“涛之患十之九,潦之患十之一。”显然,这是有思辨、有理性的驳斥。

天圣三年(125,朱说成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期间也出现过连降大雨,发生地质灾害,两百余人遇难。这时舆论又开始甚嚣尘上,说死了两千多人,快停吧等等。还好总有一些做事的脊梁挺住了。天圣四年(126,朱说母亲谢氏病逝,朱说辞官守丧,守丧期满朱说奏请仁宗皇帝,将名字改为了范仲淹。守丧期间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范仲淹多次表示工程一定要继续,若有事故朝廷追责由他一人承担。该工程顺利完工,即著名的“范公堤”。很难理解范仲淹为何在丧母后一定要改姓,从两岁起继父待他如亲子,难道可以用改姓来回报这恩情吗?

天圣五年(127,范仲淹为母守丧期间居南京应天府。这时的晏殊也被弹劾,任南京留守。晏殊了解了范仲淹的才学与人品,邀请范仲淹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果然范仲淹也不负众望,书院学风焕然一新。天圣六年(128,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王曾便极力推举范仲淹,此时的晏殊也回到了枢密院,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有两府高官的推举,仁宗皇帝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范仲淹正式进入馆阁。

一个普通中下层的宦游官吏,进步为京官是人生的一大步。范仲淹依靠个人的努力与执着,但不能不说也充斥了人生的机遇,张纶、晏殊、王曾等高官在范仲淹人生恰值需要帮助的时期,伸出了及时而有力的援手,为他搭建了重要的人生阶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皇孙凶猛 真千金太霸总,大佬秒变娇夫 她被活活烧死后,全家后悔了 重生到四合院不当恶婆婆 我无意中攻略了小说女主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小说超前更新最新章节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全文免费阅读小说完整版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免费阅读完整版大结局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全文阅读最新更新 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