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庸扰(1 / 2)
22年(汉建安二十五年亦即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孟达降魏,袭刘封,刘封逃回蜀国,魏合并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
228年(魏明帝曹叡太和二年)魏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北巫三县为上庸郡,治上庸。
23年(太和四年),撤上庸郡并入锡郡。
237年(明帝景初元年),分魏兴郡之微阳县和锡郡之安富、上庸二县并为上庸郡。
齐王芳嘉平年间又撤上庸郡,至后来259年(高贵乡公甘露四年)复置。
这两人今日在此处落脚,此处便是魏兴郡上庸县,至于这里究竟是巴地、汉地、蜀地还是魏地,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答案。
时间的节点,地方的划分乃至人的身份,到底什么才是能够确定的?
小孩想不明白。
但至少今日可以确定的,上庸县还是魏境。
山脚茅房下,小孩和一个青年,此时正在内里歇息。
那青年指着山路,说:“只要沿着这山谷深处西去,再过几日便能到达汉中蜀境了。”
“蜀境?那里不是贼人的地方吗?”
“贼人的地方?侯君何出此言?”
“灵俊曾听史老师所教导,吴蜀逆反而不归我魏,其中又以蜀人甚为猖獗,那不是贼人的地方,难道会是忠良的地方?”小孩说。
“哈哈,原来如此!”那青年点了点头,他轻抚灵俊的后背,说道:“天下间要想辨清忠奸又谈何容易?那司马家的人更自称自己是魏室忠良咯,但侯君会觉得他们所做的事能配得上‘忠良’二字吗?侯君呀侯君,您在江湖游历的年资尚浅,对世事见识不深。事实上,好多人情是非并不是能够一言以蔽之的。那一人眼里的忠,便可能是另一人眼里的奸了。”
灵俊听后一言不发,他心里却道:“史老师是英雄,他是老师,那么他所说的忠奸,自然便就是我的忠奸。这个可是不能忘的。这个徐大哥所说的话,我还是不能尽信。”
他表面上对青年还是信服,但打此以后心里却多了几分提防。
二人稍作歇息,不久便再起行西去了。
他们自山阳出发,南下经南阳郡宛城而折往西面,至今业已有十数日,灵俊不知为何要走,要走去何方,只道是堂姐夫嵇康要他走,他便只好接受。
他心不甘情不愿,他只想着史阿何时能够回来接他,又想着何时能够回去京洛探望哥哥。
在路上的每一晚,他都在榻上偷偷饮泣,久久难以入寐,现在的他,也不过是一个十岁的小孩而已。
可是在难过间,他又会想到:“兄长蒙难,魏室凋敝,而昔年的魏武、魏文又是何等的英雄!作为他们的子孙,我可不能如此孱弱呀!”一想到此处,灵俊又会振作了起来,致使每天日间都有动力来面对路途上的苦处。
孩童被肩膀上的重担压着前进,年岁渐长,慢慢地,他是会成长的。
这日,二人来到汉中郡南郑城外。
魏蜀对立数十年,蜀境与中原的民间交流可以说是几乎断绝了,因而面对对方来的人,守备的人都格外小心。
他们绕道到南郑城南门,这里的人主要面对益州腹地来往的商贾平民,因而戒备比较轻松,但还是会对进城的人逐一审问。
“你们是从哪里来的?”高墙下,门卫向二人问道。
“我们是从青城山来的。”青年答道。
“噢?!”那门卫听后会意,随后说:“稍等。”便跑进内城门,不久就带出一个军官。
那军官一见到青年,便露出惊喜的笑容,他跑上前来,一边说:“徐师哥!徐师哥!您回来了!”说完就要与其抱拥。
“马师弟,别来无恙嘛!”二人相笑而拥。
“是青城山来的,自己人!”那马军官向门卫说道,随后便摆了摆手让其复位。
“来,请进!”军官搭着青年的后肩,接着三人便进了南郑城。
“我们先去找家客店,给师哥洗洗尘。”
“好。”青年说。
那军官又留意到一旁的灵俊,便问:“这位小哥是?”
“嗯,他是我的同伴,一切等去到客店坐下再说也不迟。”
“好啊,好啊!”
二人于是有说有笑,他们说的都是蜀地和中原的近况,而这些灵俊都不太听得懂,那么他的心思便只好都放在南郑城里街道的景致上了。
他看着南郑的街道,觉得这里比起中原的繁华城市,少了些热闹,路人的穿衣比较寡素,他们脸上的神情多数是迷惘或带有些紧张,而在街头巷尾又不时会有些官兵卫士走动,要论起气氛的话,这里就更比中原大为肃杀了。
“史师傅曾说,蜀中反贼一直挟武犯禁,他们对朝廷不敬自不用说,但想不到连这里的百姓都给他们折腾到如斯地步,看来那个徐大哥说的话也不作得准呀,还是师傅说得对,蜀中就是一个贼人的地方。”
一想到这里,他的内心就不由得对这里的人多了几分提防和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