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红薯配戏(2 / 2)
“夜织夫君身上衣,无心欣赏月儿圆;点点滴滴爱情泪,丝丝线线入布机。夫君天明赶考去,难分难舍月圆时。夫君天明赶考去,月夜入厨备干粮。每逢过节度新年,奴家为你做丸子。待等金榜题名时,凯旋归来庆团圆。夫君喂,临别嘱咐应谨记,千万不学世美他。报国存大志,功成须回里。不求紫龙衣,不为利禄迷。”
做薯条时,讲一个久别重逢骨肉亲的传奇折子戏。
“一声亲娘响如雷,一股热流入心扉;一见娇儿膝下跪,一阵喜来一阵悲;一包薯条手中捧,一段往事阵阵回。十八年,千里寻儿心力瘁,十八年,牵肠挂肚盼儿归,十八年,寻遍了穷山恶水,十八年,声都喊哑总未遂,老天开眼来告慰,今日见儿泪纷飞。
为娘我,十月怀胎将你养,辛勤抚育十二冬。娘望你,像椰树正直挺拔,为人处世正正堂堂;娘望你,像椰树经风历雨,心中有爱志在四方。谁料到,一场天灾遭劫难,实可怜,夫妻母子背井离乡。十八年,苦难重重空悲叹,亲情天伦心中藏。今朝重逢万般喜,往日愁怀烟消散。”
……
这红薯,大家饥荒年代,煮熟就往肚中吞,自然吃不出来什么美感。
生活好转后,甚至有人把它当成了养猪的粗糙粮食。
再后来,因为张沈年到三亚摆摊,看到三亚当地冬季有人推着大铁桶卖烤地瓜,想到把俄贤村的红薯送到了三亚,没想到一炮而红。
但自那以后,红薯好像也就定格在冬日“土货进城”卖去三亚,它的食用方法,也不过是多了一个“烤”:俄贤村土生土长的红薯,个头大、甜度高,冬天火箱里一烤,滋滋冒油、入口甜糯,因此深受烤地瓜小推车摊主的喜欢。
但有一点,三亚夏长冬短,这类地瓜基本大批量售卖时间,只有商贩走街串巷最频繁的冬季。而家里蒸煮出来的大地瓜,口感也不如烤火箱出来的甜糯,所以,丢了菜市场家庭零售的份额。
张沈年送回来的薯种,粉糯香甜,既有绵密的粉状颗粒感,又保留了大红薯的甜甘,不但一年四季都能进烤火箱售卖,而且还能满足家庭需求。
当然,更重要的是,有了黄思梅搭配的健康“食疗方”,配上琼剧小曲,仅在茶楼一项,红薯带来的流水,就让茶楼营收节节升高。
蒙华香听得一愣一愣的,她不太懂什么市场,更不懂家庭和商贩需求的不同,甚至于,对儿媳这种“琼剧小曲卖货”的思路有些难以苟同,但是眼前的销售收入,又让她说不出反对的话来
憋了两个月,想着看黄思梅长教训的蒙华香,最后只能在儿媳开口闭口“市场经济好”的发言中,抱着孙女,喃喃道:“我看都被阿年这个猴孙崽带坏了!开口市场闭口需求,哼!我老了,管不动你们了,你就折腾吧!”
黄思梅只读到初中毕业,文化不高,但天天被张沈年带着看新闻联播,学了不少东西,她现在深深地知道:“市场经济”大潮下,人民生活水平已经逐步上涨,对美好事物、尤其是食物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她要做的,就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为人民群众找到更多美好的食物,同时,用琼剧唱出来的小曲,留下这些美好食物的美好记忆!
*
一九九六年,立秋。
初试牛刀后,黄思梅坚定了大规模种植两个新薯种的信心。
选定良辰吉日锣鼓一敲,鞭炮一放,琼剧团再次扩大开荒。
为了庆祝剧团再次开荒,黄思梅还写了一段开幕词。
“鞭炮声声喜洋洋,剧团庆贺锣鼓响。
开荒种地图自强,剧团有福齐共享。
前途光明喜若狂,勤劳实干备行装。
小乳猪,嘉积鸭,皮薄肉嫩最营养,快快把它抓入竹笼;
东山羊,和乐蟹,山珍海味名远扬,咱们将来一个个尝;
荔枝红,龙眼熟,再采芒果鲜甜橙,到时摘下装满箩筐;
咱家乡,土特产,样样冒尖个个香,管你吃到肚子饱饱。
美好生活胜利在望,撸起袖子加油大干!
劳动致富心中欢畅,实现小康指日可待!”
这段小调,歌词简单易懂、朗朗上口;曲调选用琼剧通天韵脚,剧团几乎人人一听就会唱。
鞭炮声声中,大家挥舞着手中的锄头、钉耙,唱着小调,无比开怀。
仿佛他们不是去下地种红薯,而是在戏台上,演练一场农田戏一般。
蒙华香看着剧团一张张真挚而诚恳的脸,忍不住抹了好几把眼泪。
张文倩站在奶奶身边,跟着哼唱小调:“美好生活胜利在望,撸起袖子加油大干!劳动致富心中欢畅,实现小康指日可待!奶奶,奶奶,小康之后,我要天天吃山羊!”
众人被她奶声奶气的声音逗乐,哄笑中文书忍不住逗她:“小山羊,和乐蟹,皮皮虾,都给咱倩倩安排上!”
众人哄堂大笑,在笑声中,一行步入了开荒场。
看到东方琼剧团这么大的阵仗,俄贤村村民磕着瓜子,各种对琼剧团冷嘲热讽。
“没了咱们供货,琼剧团这回可是黔驴技穷了!都自己上赶着开荒了!”
“就他们那手不能提、肩不能担的样子,还妄想把荒地开出来,真是痴人说梦!”
“要我说,琼剧团早晚得倒闭,就靠那个破茶楼,能撑到什么时候?!”
“咱们呀,幸好早改弦更张跟了李老板、林老板,这要是跟着琼剧团,估计也得再去开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