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十七章:乌彦巴根扩军(1 / 2)
1489年的春节刚过,一位对喀山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老人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就是李书源,李书源的一生不必过多讲述,他从一个大明外交官的儿子,成长为一个国家的丞相,他修订法律、组织政府、联络大明、学习先进的技术,向落后的喀山传授农业与冶铁的知识,辅佐喀山三代君主建立了一个准集权化的帝国。
面对唯一的家园,他总是废寝忘食的工作,很多事情都喜欢亲自把关,但这也导致他的健康每况愈下。
最终,年迈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了如此程度的工作,在他五十九岁那一年失去了活力。
他为自己留下了一个继任者,也为这个国家留下了一个继承他衣钵的宰相。
那就是过去被称作“麒麟儿”的乌彦巴根。
乌彦巴根在1464年的第二次科举中高中状元,更是在考试的试场里写出了名为《一统论》的著作。
很快,在1478年,一路升迁的他进入内阁,被录用为门下额尔丹穆特,成为了喀山朝廷的肱骨之臣。
随后的一系列政治改革都有他的身影。
如今,41岁的他,接过了老师的接力棒,继续为帝国,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工作下去。
李书源去世后,伊尔哈木加封乌彦巴根为“大纳言”、“大丞相”,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与其它国家不同,拥有国家崛起系统的喀山并不需要考虑党派斗争的问题,只要与皇帝的目的相同,一定不会有人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所以乌彦巴根上台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党同伐异,而是着手扩充军力。
与奥斯曼作战时左右难以相顾的尴尬局面,至今还在朝廷各个官员的脑海中难以忘怀,如果有足够的部队,那么就不会如此狼狈。
如今喀山的国力早已不能同日而语,新建立几支部队根本就是轻轻松松。
他的一道道奏折很快就转变为一道道圣旨,发往各处。
随着军队的扩充,全新的划分计划也被实行了下去。
首先,现于高加索山南驻扎的喀山第二、第三、第五万户军,番号分别改为征南第一、第二、第三万户军。
封阿玛扎特·玉苏普尔为“征南大将军”,统帅南部三军,主攻略亚细亚诸国、抵挡奥斯曼侵掠。
驻扎于第聂伯河东西两岸的喀山第一、第四万户军改番号为征西第一、第二万户军,同时就地编练新军,称之为征西第三万户军。合称西部三军。主征伐波兰立陶宛,威震欧罗巴。
在原莫斯科领地的金奇省再编练三军,称之为北部三军,分别为征北第一、第二、第三万户军。主征伐莫斯科与斯堪的纳维亚。
至于东边,四月,乌兹别克汗提议联姻,伊尔哈木认为现在不是和乌兹别克汗翻脸的时候,便使自己的儿子孛儿只斤·通达娶乌兹别克汗的女儿为妻。当然,这只是婚约。毕竟通达才九岁。
于是东方无患。
乌彦巴根第二步是进行新领地的命名工作。
新到手的莫斯科、卡拉巴赫、立陶宛等地全部完成了府县化改革,也就是核心化改革。冠以新的名字才体现大国的统治。
从当年驱逐哥萨克人以来,扎波罗热经过喀山牧民数年的经营,终于成为了一片熟地乐土。于是便改名为“辛牧县”。
莫斯科地区的尤里耶夫由于能够直接眺望莫斯科城,于是改名为,“望终县”,意为看着莫斯科公国什么时候走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