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困兽犹斗(1 / 2)
青州指挥司城外校场上,旌旗林立,一派肃杀之相。
一杆红旗最为醒目,大书“兵马总管秦统制”!
擂鼓声落,一营兵马已然聚齐。
兵马构成为五都,骑兵都一,步军都四,每都均为百人,共计伍佰。
炮声落,号角声响,骑兵在前,步军随后,大军开拔。
政和七年,未出正月,青州二次举兵,旨在大破清风山。
其实正常来讲,官兵出动从未如此效率,其间,却是林煜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在慕容知府这里,小舅子的话远比州里将军们的军情分析管用的多。
三山之患已经是慕容知府无比头疼之事,如今有机会破局,再加上小舅子敲边鼓,慕容知府政令下达,青州上下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给予了出兵支持。
“大哥,没想到你这么快就选调出如此精锐!”目视着较为齐整的行军队伍,林煜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在这个士兵分不清左右的年代,乌泱泱五百人能成队列行军,在林煜看来已经十分难得。
“二弟谬赞了,这些兵不过体格还凑活,此次征讨,希望青州新营能够真正成为一支战兵。”秦明语气稍显沉重。
前日,秦明听取了林煜的建议,上报知府整顿青州兵马。
有感于匪患之重,慕容彦达给予首肯。
但兵者,国家大事,不可轻动。
慕容彦达也不敢让秦明放开膀子干,就给了一个营的整顿权限,但特许其从各营挑选精锐,成立青州新营。
秦明统兵之法与其性情如出一辙,侵略如火,队伍刚刚成型,就带出来剿灭清风山。
林煜对此提出过疑问,经过秦明一番解释,才明白其中道理。
固然,战场才是最好的训练场,但未经整训就上阵杀敌,却是无奈之举。
究其原因,还是在大宋军制上。
有感于唐末藩镇之乱,太祖皇帝对地方军镇的防范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实行“强干弱支”军政,征调全国地方精锐,组建数量庞大的禁军拱卫中央;
禁军淘汰人员、一些流犯、饥民以及其他社会不安定分子则统统打包给了地方,组成厢军;
厢军平日里很少训练,作战任务也不多,他们最主要的工作却是完成官府指派的劳役,包括筑城、制作军器、修路建桥、水陆运输、牧马屯田、侍卫官员等;维系地方治安仅是兼职。
如此杂兵,即使训练上一年,又能有什么战力呢?莫不如通过残酷的战场优胜劣汰!
而且,清风寨一战,清风山已经伤筋动骨,此行危险性并不高。
慈不掌兵!
没有流血牺牲,铁军难成!
……
为了打山寨一个措手不及,青州新营在清风山外一里处稍作整训后,就发起了急行军。
大军杀至山寨前,寨门正在仓促关闭。
骑兵冲锋,寨门破裂,大军杀入寨中。
不到半个时辰,寨内已无抵抗力量。
宋江、燕顺、花荣均未现身,郑天寿也已跑路,负隅顽抗的只是一些小头目、小喽啰。
官军来的这么快,大大出乎了郑天寿意料。
毕竟青州三座大山与青州军并不是第一次交手,对其运转效率也算有些了解。
万万没想到,清风寨战事结束不过三四日功夫,青州军再次杀至山下。
虽然燕顺传讯后,郑天寿第一时间疏散了一众喽啰,但清风山基业不小,众人实在有些不舍,就连郑天寿及一干亲信此刻仍在山寨盘桓。
郑天寿倒也自知,没有当面硬抗,反而偷偷从山后小路,逃出山寨。
没有了头领指挥,余下山贼很快在青州新营猛烈攻势下瓦解。
听闻走脱了郑天寿,虽然有些遗憾,秦明并未派人追杀。
茫茫大山,抓一个人,犹如大海捞针,实在吃力不讨好。
……
林煜此行随秦明建功,顺利的一塌糊涂。
狡兔三窟,清风山既然没有了匪患,林煜一时兴起,便打算在山中寻觅一处福地,秘密发展林家根基。
因此,他没有跟大军凯旋,这两日便带着牛刚、花小妹在清风山中兜兜转转寻找机缘。
此时,自然环境没有遭到人为大规模破坏,山中豺狼虎豹还是有的。秦明怕林煜三人遇险,派了一队精锐跟随。
清风山民靠山吃山,或打柴,或打猎,倒也形成了一些个村落。
虽然大多村落因为躲避落草的清风山贼而破败,但也有存活下来的苦命人。
黄石村正是其一。
从山民那里打听到,老乔是这一片最老的猎户,住在离村落一里地远的山坡上。
林煜一行前去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