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五章 外国学者眼里的大明和朱高炽眼里的大明(1 / 2)
京城。
粮票银行总部借出的会议大厅,十五层大厦的八楼,透明灯罩的煤油吊灯下,实木的桌子上,堆满了图纸和草稿,图纸上有三角形,圆形等等。
十几名学者,每个人的神情疲乏。
如此高强度,时间长的学术交流,众人很久没有进行过,他们的体力和年龄,让他们非常的疲惫,可是对学问的求学精神,又让他们不愿意终止。
“物体的浮力,等同它排水的重量,两者是必然的关系。”
扎马拉丁指着图纸上,用不太熟练的大明话,并且拿出硬笔在粮票银行提供的白纸上,画出了一些图案,以及列举出公式。
这样的表述方式,以及扎马拉丁带来的新思路,再一次让数学家们惊叹起来。
“排水的定义是什么。”
大明的学者,根据扎马拉丁自己所言的词汇,想要给出一个标准。
不同的思路,在学术上带来不同的火花。
文明的碰撞。
随着中亚西亚学者们的到来,还有大批的文物书籍,经过报纸的宣传,各个学术圈早已经点燃了热情,各方的学者都赶来京城。
惊为天人的同时,中亚和西亚们来的学者,受到了最隆重的迎接,以及非常高标准的待遇。
“他们生活上的需求,你们要努力保障,绝对不能苛刻他们。”
大明礼部官员,向中华工局大酒楼说道。
“请放心,我们的服务是最好的。”
中华工局大酒楼的掌柜,一脸的保证。
所有中亚西亚的学者们,住在中华工局大酒楼的客房,由此处提供一切生活所需,保障他们的吃穿住行,以及日常所用的物品。
礼部的官员还是不放心。
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外来的学者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加上太子殿下的推波助澜,礼部上下谁也不敢慢待这些异国他乡的学者和工匠们。
于是礼部官员亲自去问候那些人,询问有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非常好。”
“上国的文明辉煌程度,让人惊叹,世界上竟然还有如此的国家,难怪伟大先知说,学问在中国,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半年来的行程,一路的忐忑,随着抵达大明都城,一切的不安,已经烟消云散。
良好的伙食和接待,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被重视。
而接待他们的大明工局大酒楼,他们更是知道,这里并不是普通的商家,属于半官方的性质。
见状。
礼部的官员露出了笑容,温和的说道:“所有的学者,无论来自世界何地,只要愿意参加大明技术司,或者大明科技与技术会的评定,就可以获得人才津贴。”
“人才津贴?”
有的人不需要通译,还有的人需要通译。
每个人尽量最快速的学习大明话。
“人才津贴虽然不高,却可以保障生活所需,不需要烦恼杂事,一心于学问即可。”
礼部官员介绍道。
“大明有许多的学者,同时也是大明身份最高贵的人们,我们大明自古以来,就以读书为荣,读书的人,哪怕在乡下,也是百姓们最尊敬的一批人。”
“所以大明从上至下,都非常的尊重读书人,读书人的待遇,是所有行业,无论是百姓或者军人,乃至任何行业,都希望成为读书人的。”
“竟然还有这样的国家。”
“只有这样的国家,才能有如此的文明,先知果然是伟大的,他竟然能不远万里的知道中国,并且清楚中国的伟大。”
扎马拉丁虔诚的说道。
这几个月和大明各方面的人打交道,对这个国家的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个国家不以屠戮为荣。
反而任何君主,哪怕再武功强大,也会因为屠戮百姓遭受指责。
他们更甚至能教导君主,让君主按照德来行事,对于国家的君主,一言一行都要遵守礼德,否则就会失去名器,被天下人指责。
太不可思议了。
同样。
这个国家是很激烈的。
任何欺负他们的,都会遭受强大的报复,他们的先贤,还说过十代人报仇也不晚,天啊,这么强大的复仇精神,实在是让人感到可怕。
他们也非常的傲慢。
竟然说天下凡是日月所照的土地,都是他们的国土。
不过聪明的扎马拉丁,已经知道如何与这个国家打交道,在三分的称赞上,用十分的力气,会被他们当做最友好的朋友。
他们的圣贤也是这么说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们最高兴的就是交朋友。
果然。
礼部官员记住了扎马拉丁,太子殿下还没有亲自接见过这些人,可是根据自己对太子殿下的了解,迟早也是会召见他们的。
召见他们的事情,是礼部负责,大概落到自己的头上。
选取那些人去觐见太子殿下,礼部官员也要慎之又慎,无疑,那名态度非常友好的扎马拉丁,已经成为了礼部官员内心的预备选手。
扎马拉丁为首的一批学者,极力的靠拢大明,根据礼部官员的介绍,以及技术司的工作人员的特殊通道,参与了大明的评定。
不少人获得了大明的人才津贴。
夜晚。
灯光下,扎马拉丁打量手里印刷精美的粮票。
“这就是发明印刷术的伟大国家的技术吗,这个国家,有太多让人啧啧称奇的东西了。”扎马拉丁知道粮票的价值。
靠着人才津贴,自己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大明。
如果要是能出成果,自己的生活就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买上那种楼房,成为自己的新家,说不定还能娶上大明的女人。
只是大明的女人太傲慢了。
她们非常的保守。
翻开大明的纸张,摸着精美的本子,扎马拉丁忍不住再一次感叹。
造纸术。
天啊。
还有什么东西,不是这个国家发明的呢。
正是引导世界的文明。
赞美先知。
无所不知的先知,一千年前,竟然就能知道中国的伟大,指引人们学习中国的知识,可惜,他们的文明很早被野蛮摧毁。
是啊,文明最大的对手就是野蛮。
连如此伟大的中国,不也是被野蛮所征服,可是这样的国度,很快又自由了。
那么自己的国家呢。
扎马拉丁双眼暗淡,他看不到希望,于是他认真的做笔记,把在大明的一切都记录下来,希望,哪怕只有一丝的机会,也能把文明知识传播回国内。
希望能看到自己的国家自由的那一天,同样能像大明这般的文明而又富庶。
一个种植收获率,竟然达到了1:40的农业技术的国家。
光这一项成就,已经足以震撼世界。
还有他们的化肥行业,焦炭行业,乃至他们的社会体系,人们守礼,充满了仁德,但凡肉眼可见之处,都是让人学习的地方。
聪明的扎马拉丁当然知道,其中也有不好的地方。
但是有什么东西,又能是完美无瑕的呢。
“我和朋友们来到大明后,朋友们每日所聊的事情,多是大明的土地多么富裕,气候多么宜人,这里是真主给予最好的土地。”
“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
“特别是当我知道,他们连大山都能被改造成一种叫做梯田的种植环境,收获的粮食效率,也比所有已知道国家都要强大,被称之为人定胜天。”
“是啊。”
“这片土地上,竟然说要打败天。”
“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彼可取而代也和大丈夫当如此,说明了这个国家的百姓,很早就开始抗拒一切不公平的现象。”
“两千年前,这里就有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了解过愚公移山,就知道这个民族是有多么的强大和可怕之处,因为他们懂得坚持,靠着勤奋,十年如一日,创造出的财富,将会是多么的巨大。”
“他们甚至发明了科举,我愿意说是最让人称赞,以及世界学习的制度。”
“只有最聪明的人,才能去做官,而不是靠着血脉,在讲究血脉世袭传统的世界里,这样的一个国家,已经开始拒绝血脉了。”
“他们的百姓,竟然可以对抗违法的官员。”
“他们城市里的坊区,百姓们竟然是自己管理自己。”
“他们的先贤们,很早就开始对社会模式的探讨,因此才有了限制君权的社会制度,从上到下讲究礼义廉耻,追寻和平的社会。”
“这样的一个国家,他的文明强盛到什么样的地步,都不足为奇,都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我和我的朋友们不一样,他们认为大明有许多技术和知识最值得学习,可我认为,大明的社会体系,才是最值得学习的。”
“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的社会,讲究的是让老百姓们如何过得最好,乃至说让老百姓们自给自足,不让外界对他们过多的吸取。”
“而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又能做到呢。”
“在各国君主的眼里,百姓们是他们的奴隶,是他们的兵源,是他们的税赋,唯独不是他们的子民,从来没有提出过让老百姓自给自足的观念。”
“咚咚咚。”
“打扰了,扎马拉丁先生,我们看您的房间灯光一直亮着,所以想要请问,您需要夜食吗?”
扎马拉丁擦了擦眼睛。
然后去打开房门,看到露出笑脸的小二。
“大明的人才津贴,最低的是每个月五角钱,不少是一个月一元钱,那批从异国来的学者和工匠,听说有一两千人,大多获得了津贴。”
“每个月支出一千多元,一年就是近两万元。”
“大明已经富裕到了这般的程度吗?所有的百姓已经温饱了吗,还是说,用在中亚西亚的军费,已经开始得到收益,甚至不需要国内供应了。”
大明人才津贴,是最让人眼红的一项政策。
在许多人的眼里是在发钱。
用百姓们的钱,去发给那一批人。
以往本国的学者和工匠们也就不说了,甚至每年吸收的些许国外的,如高丽和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也没有引起波澜。
可此次动静太大了。
特别是对那批人的优待,引起了不少人的眼红。
身上中制装,手里拄着拐杖,脚下牛皮鞋,带着帽子的中年人,乘坐二轮的马车抵达了茶楼,茶楼不光提供免费的报纸,还有唱戏的小姐,和讲故事的先生。
茶楼的台上,有名穿着白底粉花裙的小姐,脸上画了精致的妆容,鲜艳的嘴唇,一看就知道涂抹了新款式的唇膏,不但鲜红而且透亮,让人恨不得亲上一口。
京城严打了一次。
各家自称妈妈的行业,都遭受了毁灭性的的打击,但是其余行业却兴盛了起来,而且地位也高了不少,受到了法律的保护。
许多人来茶楼,除了喝茶聊天,也为了看看美女,以及听故事。
美女唱着余姚腔的歌曲。
台后有一名乐师。
不少的看客,一边喝茶,一边嗑瓜子吃花生。
拄着拐杖的中年人,登上了去二楼的楼梯,那里是包间的地方,可以从上往下看,还可以关起门来,点专门服务的小姐。
几人行礼后,各自坐下。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有什么奇怪的。”
“那些人的东西,我也看过了,哪里有那么的神奇呢,不过是图新鲜而已,反而很多东西,原理上本就是我们的。”
听到老伙计的抱怨,同伴笑着说道。
“你既然看过了,为何不说?”
“说了有什么用。”
“人家的东西,经过翻译,听起来的确新奇嘛,而且太子殿下又喜欢这些,最支持对外的学习,仿佛我们不学别人的东西,属于老顽固一样。”
“哈哈。”
“还真是如此。”
几人边笑边泡茶。
茶具在主人的手中,一连串的功夫,看得人眼花缭乱,最后连倒茶的动作,也仿佛大有学问,客人们各自回礼,比大厅喝茶更要讲究似的。
“从来就是外头的东西是香的,我们自己的东西是臭的,我看啊,就是有些人从中牟利,为了自己的利益,抬高那批人的地位。”
“谁知道呢。”
有些人不在乎,有些人不以为然。
中年人就很在意。
不久。
应天府的地方报上,出现了痛批这股现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