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四章 学问大复兴(1 / 2)
两门攻戎炮,每门重达九千斤。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被人们运送到了撒马尔罕,随同而来的还有几名学者,他们向朱棣求到了旨意,前来保护撒马尔罕城的伟大文明。
“阿拉伯人在五百年前,发起了一场重要的文化运动,他们有专门的官员,从世界各地收集书籍,并且进行翻译,这项运动长达上百年。”
学者激动的说道。
“阿拉伯的文明,虽然被蒙古人毁灭了,但是帖木儿此人曾经说过,要把撒马尔罕打造为世界上最宏伟的城市,各国的工匠都被抓捕到了此城,听说还收集了不少阿拉伯的书籍。”
“这些都是文明的财富,千万不能被战火损伤,一本都不行。”
看着激动的学者们,朱高煦万分头疼。
“我们大明的士兵,军纪方面倒好说,可各部落的土兵,他们的军纪都不好约束了,总不能明军吃独食,不让他们进城吧。”
“郡王殿下。”
学者大声的说道,“我们绝对不能充当文明毁灭的刽子手。”
朱高煦也不敢得罪学者们。
学者们就是读书人。
读书人地位本来就高,加上大哥十年如一日的优待,学者们已经成为了社会最受尊重的群体,已经成为了许多团体的共识。
“好,我想想办法。”
朱高煦只能如此说道。
等到了大炮,明军也不再耽搁时间,这一天,所有人都来了,十万明军和土兵,把撒马尔罕都城围的水泄不通,犹如蚂蚁一般。
各部的首领们都在观望。
他们打定了主意,绝对不会帮明军去攻城。
明军越文明,越能讲道理,虽然让他们放心,不再特意防备明军,可有些方面,却也有许多的影响。
朱能等人并没有在意首领们的态度。
因为他们有更好的东西。
“轰隆!”
突然。
在场的人们,听到了出生以来,最巨大的声音,人们不约而同的捂住耳朵,眼神迷茫而恐惧,刚才发生了什么?
先是看到一团巨大的火光,然后传来的声音,以及脚底的麻木。
土兵们的战马惊慌失措。
不少的战马挣开了主人的手,引起了军队的慌乱。
“地震?”
“地震了吗。”
不光牲畜受惊,许多的土兵纷纷询问身旁的人,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们看。”
一名士兵目瞪口呆的指向城墙。
宽大坚固的城墙,竟然被轰开了裂纹,摇摇欲坠,“这是什么法术。”首领喃喃道,他实在无法把这样的东西,与他熟知的火器联系在一起。
“轰隆!”
两门攻戎炮发射的很慢,可每一炮的动静巨大。
朱能举着单筒望远镜。
撒马尔罕都城,城头上的士兵们慌乱了起来,其他处的士兵们,在军官的组织下,正在重新布阵,看来对方并没有完全失去秩序。
“让其他炮也开火。”
朱能吩咐。
令兵立刻去传军令,过了一刻钟,骑兵们自己所带的虎蹲炮,被炮兵们推向前方,射程大大的短于攻戎炮,同时避开攻戎炮的射角。
虎蹲炮是抛物射击的方式,炮兵们学习过角度和抛物线知识,根据量尺测量好角度,举起拳头示意准备完毕,当十余门虎蹲炮的炮兵们皆举起拳头,下达开炮的军令就发出了。
“轰隆隆。”
炮弹射到最高的角度,然后又向下落去,有些落到了城头上,有些落到了城墙后,发出耀眼的火光,给予了守军士兵大量的杀伤。
随着虎蹲炮的射击,城头的守军们已经失去了秩序,没有人敢呆在上面,到处都不安全。
“哗啦啦。”
城墙倒塌了。
朱能看了几眼,认为并不够,所以攻戎炮继续开炮。
撒马尔罕都城,毫无还手之力,任由明军的火炮发威,被动的挨打,当城墙倒塌的那一刻,所有人的内心跟着紧张了起来。
他们最大的依靠就是城池。
都城外。
首领们内心复杂。
这座毫无疑问,帖木儿汗国最宏伟的城池,数万里内最伟大的城市,人们内心里头,或畏惧,或羡慕,或感叹,无论往日何种的念头。
无疑。
这座城市的神话,数十年来最稳定的地区,看来要被打破了。
“滴滴滴滴~”
城墙彻底崩塌。
那一段的守军们也狼藉不已。
冲锋的号角声响起。
部落的首领们不再犹豫,带领自己的土兵们,要拿下这座中亚西亚最富裕的城市,明军的骑兵紧随其后,哪里抵抗的最顽强,他们就带去虎蹲炮。
没有一处的抵抗力量可以抗住炮击,虎蹲炮到了哪里,那里顽守的,最坚韧的战士,也无法用血肉之躯抵抗炮弹。
以往的作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巷战是最激烈,伤亡也是最大的。
但是看起来,帖木儿都城的守军,并没有发起巷战的组织力,击败了各军后,军士们大多数溃散,并没有躲入巷道里继续反抗。
撒马尔罕都城太大了。
主街有六条。
兀鲁伯天文台,目前还没有修建,但是已经有了地基。
撒马尔罕历史博物馆。
以前被蒙古军队摧毁,但是这些年本地突厥化,人们逐渐开始恢复,大明的学者在士兵们的保护下,最先来到了此地。
犹如寻宝一样的,翻看每一处的文物,他们兴奋的手舞足蹈。
只壁画。
这里的壁画描绘了来自中国,突厥,甚至朝鲜,世界各地,许多听都没有听过的国家,他们的使者形象等,还有衣物穿着,可谓是稀世珍品。
更不提无数的书籍。
“你们看这句话。”一名学者兴奋的吼道。
“什么?”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哈哈。”
“真想不到啊,是谁说的?”
“上面写的是穆罕默德。”
“啊,是他?”
“他是谁?”
“他在阿拉伯的地位,相当于我们中国孔子。”
“圣贤啊。”
学者们感叹道。
学者们犹如进入了宝藏的乐园,越是这般,学者们极力的告诉朱高煦,要求朱高煦保护这座城池,否则就是文明的罪人。
这样的帽子,朱高煦可戴不起。
只能下令明军士兵们,约束土兵,遵守大明的规矩。
朱能张辅等人也笑的合不拢嘴。
整个中原西亚的财富,都被帖木儿搬到了撒马尔罕都城,堆积了诸多的财宝和盔甲,更有许多的粮食,解决了大军积蓄的粮草问题。
财宝可以分一部分给首领们,甚至包括部分的盔甲,但是粮食不行,粮食必须归大明。
既然如此。
首领们要求肃清城内的反抗势力,明军也只能答应。
不过明军在各个街头,以当地文字和大明文字写了告示,告示中说明军吊民伐罪,对百姓秋毫不犯,要求各部土兵,也遵守大明军令。
最后。
明军在指定的地区,设立了保护区,任何受到威胁的百姓,都可以去保护区避难,寻求大明士兵的保护。
阿拉伯最伟大的圣贤。
如此崇拜中国的知识,而蒙古大军又带去了宋朝大量的知识和技术。
无数的中华宝典被寻找了出来,包括各国的书籍,学者们每日的工作就是寻找和保护这些书籍和文物,乃至和当地的学者们交流。
后世有人说蒙古国最重视工匠,因为凡是工匠,蒙古士兵就不会屠杀,会成为他们的奴隶集中管理起来,所以蒙古国文明和科技十分的发达。
这样的逻辑,可谓是让人感叹。
总之。
各国的工匠们,第一时间被送去了大明,他们的自由,将会在大明的都城得到正式下发。
一车一车的书籍和文物,由受到大明士兵们保护的百姓参与,和大明的民夫们一起运回大明,反倒是金银珠宝这些留在了当地。
比起路途上的消耗,现在有限的运力,主要用来保护文明。
西征军的捷报,源源不断的传回国内。
从哈实哈儿地区开始。
阿拉伯是世界的中转站,上百年的文化运动,收容了全世界的书籍。
异国他乡的人们,还有工匠和学者们,走在陌生的土地上,内心忐忑,如果不是明军的和善,他们会更加的恐惧。
大明的学者,一路上安抚他们,并与其他的学者进行学术上的交流。
“这是来自印度地区的数字,一种记载方式。”
“啊,印度数字。”
中国的学者并不陌生。
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由阿拉伯传入西方,西方以为是阿拉伯的,所以称为阿拉伯数字,成为世界通用的称谓。
如此巨大的错误,因为西方掌握了世界的话语权,仍然没有改正过来,可见话语权的重要性。
“我的老家啊,是马什哈德,后来被帖木儿征服,此人大开杀戒,我和一些人也成为了奴隶。”一名学者落寞的说道。
他的家乡早已经被毁灭。
如果不是明军的解救,当他死亡后,他的学识也就消失了吧。
“你放心,我们大明最重视读书人,这是真的。”见对方不相信,大明学者努力的保证说道:“你去了我们大明就知道了。”
大明的民夫,和撒马尔罕都城的百姓,辛苦的文明财富回国。
学者和工匠们得到最妥善的优待。
随行的还有大夫。
这些结束奴隶身份的人们,得到了很好的待遇,脸上的笑容逐渐浮现,早期的忐忑也越来越少,只是对大明的陌生,让他们保持了警惕。
他们先是在俺的干见到了大明的皇帝。
大明皇帝非常的和善,给予了他们许多的安抚和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