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打探消息(1 / 1)
苏辞每天都尽早地来到茶楼,配合着刘年做着端茶递水的活儿。当然,他也不闲着,在帮工的时候,他在茶楼打探起圆明园的消息。他想着在哪一天休息就悄咪咪地过去看一看,瞧一瞧。虽然不了解那时候的平民是否可以远距离眺望这座私家建筑物,也不知道会不会被官差盯上然后抓起来,但他就是想完成刘君言的遗愿。
他心中默默计较了一些,既然平时工作日挺忙的,不如到休息的那一天就着手去做,但现在那里不确定情况如何。这个世界没有系统,也没有金手指,而且是真的在清朝,然而苏辞探索进度还比较低,如果全世界是1%的话,他估摸着自己应该只探索了1%都不到,如果算上全球的可探索区域,那应该有1%了吧,苏辞只好自己安慰自己。
如果没有系统的话,那就自己“做”出个有系统的样子,苏辞自我在脑海里描绘着这一个“系统”。他拿起了抹布,在桌上来回使劲擦拭,把桌面擦得贼光蹭亮,赢得了刘年的赞赏,好感度+1。在端茶送水的途中,闪躲了其他客人的到场,闪避值+1。和刘年配合着服侍了二楼的大茶客,赢得了对方的嘉许,经验值+1。然而下午打盹的时候,苏辞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茶杯,被掌柜的看到了,便骂了他一顿,扣了他两文钱,任务完成失败+1,本月工钱文数-2。于是,被打回原形的苏辞又再次回到了现实世界,撇撇嘴的他觉得系统是玩不下去了。
回归正题,这时底下说书人正在讲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故事,苏辞知道,说到鸦片战争,那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是184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那时的英国还美其名曰第一次中英战争或“通商战争”。184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184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人在海军少将乔治·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战前的中国自清朝初期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仍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曾经的国势从乾隆末年就开始了江河日下。确实,明代中叶产生的资本主义发展非常缓慢,而当时的封建制度已严重地影响了新的现代经济的发展。到鸦片战争前,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而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在全国成为普遍现象。清政府用“四书”、“五经”将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对不满情绪或评议时政者,实行残酷镇压。国防空虚,军备废弛。对外关系上,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对外贸易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这时的英国也就是那“日不落”帝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后,需要一个市场成为贸易出口方,而中国恰好符合这实际条件,于是成为英国的倾销地。但英国出口的羊毛、呢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却不受青睐,清政府拒绝与英国进行贸易,这使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的贸易顺差。18世纪的英国使用金本位制货币贸易政策,清政府是用银作为货币,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一来一去,让英国人利润受损。而且中国对英国入口货物要2%税率,英国也是大为不满。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资产阶级采取外交途径强力交涉,未能达到目的,就采取了向中国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鸦片,以满足他们追逐利润的无限欲望。“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万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的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
鸦片输入严重败坏了当时社会的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烟毒泛滥不仅给中国人在精神上、肉体上带来损害,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
这里有个关键历史事件,就是1839年3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勒令外国烟贩交出所有鸦片,并承诺不要再贩卖,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英国人把中国人的禁烟行动看成侵犯私人财产,觉得不可容忍,促成鸦片战争的爆发。
184年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余艘及士兵4人(包括第18皇家爱尔兰联队、第26苏格兰来福枪联队、第49孟加拉联队、孟加拉工兵团和马德拉斯工兵团等的机动舰队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苏辞之前每每听到这段历史,都愤恨不已,国不将国,人亦不存。但当时他没有亲身经历过,无法身临其境,而现在,他能体会到此时清朝人们的那种痛苦和艰难。
后来从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起,中英之间又出现了新的争端,关系可谓再度恶化。
此次导致中英形成争端的第一个问题是英人广州入城之争。英方对华提出这个问题最早始于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是年十月,参加中英《虎门条约》谈判的英方全权代表璞鼎查爵士向清朝负责谈判事务的钦差大臣耆英提出,要求清廷允许已经居住在广州城外的英国商民入居城内,根据是《南京条约》第二款。但其只同意人居城邑的是英国驻华领事,而普通的英国移民只能居住于中国五处港口,没有入居城内的权利,英国是想扩大自身额外的利益,清政府也是看出对方的用意。在最后一笔鸦片战争赔款,按照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交清赔款后,英国应将其占领的浙江舟山群岛归还中国。英国约翰·弗朗西斯·戴维斯以全面履行中英《南京条约》为借口,将入居广州城与归还舟山联系到一起,声称如不允许英人入居广州城,英国就不归还舟山群岛。清政府被迫做出进一步的让步,同意在翌年四月中英签署的英军《退还舟山条约》中正式肯定了英国人的入城权利。
英国采用了迂回战略一步步打开了清政府的大门,咸丰四年的“修约之争”就是另一个例子,也是又一个侵略借口。
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则是“亚罗号”事件,法国也以“马神甫”事件向清政府交涉。在1854年(咸丰四年法国联合英国出兵侵华,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响。
不过现在,苏辞主要想听听看这位说书人讲的是什么内容,他也很想知道。
只是这说书人将这些事讲出来,让清朝政府知道后会不会把茶楼给封了呀,他也有所担心。不过好在,他讲的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民间趣闻,虽然时间段是在鸦片战争期间。看来,评时议政当时果然是不允许的,只好听听这些个小故事以解慰籍。
底下有些熟悉的茶客互相还小心地并小声地讨论着时事,有些人还窃窃私语着。看来大家对于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只是不能说出来。苏辞突然意会到,任何时代的历史总有故事潮起潮落,而在故事的中心人物才是历史研究的关键,就像虎门硝烟的林则徐,他一定是看到了清朝在外国如此的侵略行径下会更加不堪,才奋力反击,可惜的是,最后在1849年冬,他因病卸任云贵总督职位,而后病故。
所有的一切都在冥冥中地推进着,每一朵浪花都不能幸免。在林则徐回福建经过长沙的时候,他专门召见了37岁的左宗棠。两人船上相见,分外感慨,畅谈了一整夜。他们这次讨论的重心是沙俄的野心和xj的问题,这次交流为之后收复西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后话,最主要的是,林则徐一见左宗棠就让次子上奏,大力向朝廷举荐,他对左宗棠的评价是:“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
很多人都是默默无闻一生,没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这也是常态。而有了特殊的历史事件,让有些人终于能展露头角。就像左宗棠,还有曾国藩,李鸿章,或许像是大浪淘沙,最后出了几块金子。这一切看起来都是命运的安排,也是要“感谢”太平天国。没有这场席卷中国的起义,可能就不会有曾国藩的名字,也不会知道左宗棠,更别提李鸿章了。那时也是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期,让这些人展露历史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能力。
左宗棠算不算的上林则徐一脉,苏辞不知道,但是林则徐也是功成名就了。在这些个天时地利人和,让中国清朝孕育出了一代清臣,也算可歌可泣,虽然他们有些人算是大器晚成,但是之前就闪耀在历史舞台了,只是缺少了些机遇罢了,而在之后的打磨中,更显耀眼的光芒。
观摩这个中国的历史可见,因为有传承,所以不会断,苏辞心里仿佛跳出这几个字。在中国晚清的历史上,能留下笔墨的人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是构成这个历史的主要部件之一,也是完成了历史使命的主要要素之一,就像后来的李鸿章又承载起中国历史的又一个使命——洋务派复兴任务。
在茶楼的一角,苏辞站立在方桌的一边,默默地观察着他人的交谈中的细致的表情,感受着人们此时的情绪和心情,这就是清朝的一般平民状态。虽然似乎有些无痛无痒,对于清朝的历史没有任何帮助,身为中国人的一员的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办。
如果能改变历史的大浪,他会不会开展自己的行动呢?苏辞思考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