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种植计划(1 / 2)
计划商量好了,就去一项一项的去做了。
王泽先要确定这批玉蜀黍有多少适合作为种子,作为种子从外观上看要籽粒饱满、无霉变、无烂粒、色泽鲜艳,籽粒闻起来没有霉味、酒味。
这批玉蜀黍质量还不错,大部分都能作为种子,只有少量籽粒破损、干瘪,无法选做种子。
经过挑选,最后还是有差不多两百斤玉蜀黍符合要求,成为了种子,这些种子要好好保存,这可是王泽计划中重要的一环。
小冰河时期,能大量增收的农作物才是最重要的,虽然玉蜀黍是粗粮,但吃饱才是最重要的,能吃饱饭了再考虑吃好。
现在就是要准备一些土地作为粮种区了,用来种植玉蜀黍。
玉蜀黍是在旱地上面进行种植的,植株之间行距约一点五尺(48厘米,株距九寸(29厘米。
这个时代的玉蜀黍没有经过选种、培育,植株相对较小,植株之间的行距与间距也相对较小的,真正种植时候可能行距一尺三左右,株距八寸就完全够了。
但这次是培育粮种,行距与株距相对大上一点点,保证充足的光照、雨水还有土壤的营养等。
按照这个种植密度一亩成块的地能种植四千八百株左右,但这是山区,地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形状还不标准,可能要多消耗一点种子。
这批玉蜀黍颗粒相对小一些,每斤能有三千五百粒左右,(后世统计一斤玉米有1~278粒,明代没有经过无数代选种、培育,颗粒较小,还有明代的一斤有5968克。
还要考虑发芽率,考虑幼苗的成活率,预计发芽率为八成,需要要一百一十亩地左右,但还有幼苗成活的问题,一百亩地就够了。
这些土地不用太好,作为粮种区域,还是要选相对肥沃一点的土地,而且光照必须要充足。
最后地点选在了离保卫队基地不远的地方,这儿的土地是在半山腰上,阶梯向下分布,旁边有一条小溪从山上流下来。
这条小溪的水流大小要看天,夏天很小,但只要一旱,基本上就会断流。
但这个地方光照充足,用来种植耐旱的玉蜀黍是没问题的,保卫队隔得近,可以照看一二。
这的土地不是水田不能种植水稻,荞麦不耐旱,是一种喜湿作物,因这些年来干旱,不能保证土地得水分,这儿的地里种不出多少粮食。
其实这个时代也有耐旱的农作物,就是粟:俗称小米,中国古称“稷”,脱壳制成的粮食,因其粒小,直径2毫米左右。
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
但其产量不高,口感也一般,而其主要产地也是在北方。
还有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水稻、麦子等作物,口感更好、产量更大,已经取代了小米的地位,种植小米的地方很少了。
只有再干旱少雨不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进行种植,南方几乎见不到它的踪影了。
所以这片地大多是荒着的,只有靠近山脚小部分有人在种植,但也不是精耕细作,随便的撒点种子,想着多少有点收成。
有人种着的土地,村长去调节。
荒地王王泽就直接拿来用了,村里的地大家都支持,也好商量。
要不是村里的地,王泽拿来种,看看有谁敢来收地租。
但这些土地要先全部犁一遍,保卫队出钱,请村里的人帮忙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