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 都市言情 > 非遗鉴赏 > 第178章 火宫殿庙会

第178章 火宫殿庙会(1 / 1)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从入梦开始成为武圣 闪婚禁欲军官,七零娇软军嫂宠上天 股市小散回忆录 以梦为马爱满星途 唐人街教父:重生北美1868 神医侠侣帝尊哪里逃 大爆西游之大圣追星 终末长歌:洛伊亚蒂斯 福宝三岁半:逃荒路上被团宠了 红尘迷途

庙会又称“庙市”,是在寺庙及其附近定期举行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

一些大型庙会在唐代已有相当规模,至今仍传承不绝,影响广泛。各种庙会都有自己规定的会期,大多为某个传统农历节日或宗教及民间信仰纪念日。庙会具有集中性、群体性、固定性的特征,庙会期间,各种民俗活动、技贸活动得以当众充分展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迎神赛会也是庙会的一种形式。在我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信众普遍的传统庙会都是从大陆传入的,与母体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在海外华人居住区,许多从祖国带去的庙会都香火旺盛,以特殊方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火宫殿位于湖南省长沙古城坡子街北侧,其火神庙主要供奉火神祝融。火宫殿火神庙会是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长沙火宫殿的火文化要追溯到我国古老的氏族部落时期。那时人类已广泛地利用火来煮食和取暖,但因用火不慎,常造成灾难。为减少火灾,约公元前26世纪-公元前21世纪,帝喾就任命有专门管理火源的火官因祝融管理火源有功,死后葬于南岳衡山,并建祝融庙,名曰“祝融峰“。为了纪念这位火官,在长沙坡子街便建设了“火神庙“至清乾隆12年6月23日(农历),火神庙重修落成,以后这一天就定为火神寿辰祭日。每年这天,地方官府出资筹办隆重的祭祀仪式,地方商会组织商家参与。祭祀后,人们抬着火神爷绕城游行。

据《湖南通志》载,明末清初湖南各府、州、县建有火神庙一百余座。随着历史的变迁,众多的火神庙早已荡然无存,唯有长沙火宫殿火神庙保留至今,成为传统火神崇拜民俗传承的重要场所。祭祀火神是火宫殿庙会的重要内容,历史上,春秋仲月有官祭和民祭两祭。祭祀仪式后唱湘剧大戏三天,《目连救母》是必演的连台剧目。庙会期间,演社戏、玩杂耍、唱长沙弹词等民众文艺活动丰富多彩,令人应接不暇。火宫殿庙会的风味小吃独具特色,远近闻名,成为庙会的一大亮点。如今以火宫殿命名的一家中华老字号餐饮店传承了火宫殿庙会的美食文化,在当地乃至全国餐饮行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2001年以来,长沙市有关部门为恢复火宫殿原貌,投资三千五百多万元重修古牌坊,重建火神庙、财神庙、观音庙,新建火文化博物馆,并先后举办各种火神庙会六十余次,参加者达一百多万人次,为火宫殿火神庙会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火宫殿庙会源于我国上古时代人类对火的崇拜,以敬火、拜火、用火、管火的祭祀礼仪而发展为融宗教、民俗、饮食、消防于一体的多元文化载体,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视火为神灵,围绕崇拜火神进行以官府主祭、民间社团参加的祭祀活动而形成的宗教文化。《史记》、《路史》、明万历五年(1577年)、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长沙府志》、《善化县志》都有火神庙祭祀的记载。

二、以唱大戏(湘剧)、玩杂耍、唱长沙弹词、评书(讲书)、看西洋镜、卖转糖、泥人、面人为主体而形成的民间民俗文化。至今火宫殿仍保留着演唱各种戏曲、弹词、捏面人、转糖、古玩、剪纸等十多种民间民俗文化项目。

三、由祭礼、赶庙会活动孕育的,以肩挑、摆摊叫卖风味小吃而形成的饮食文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有流传着近200年的臭豆腐等“八大小吃”传统工艺制作,仍在传承、发扬,成为湖湘风味小吃的源头。目前火宫殿传统小吃已发展到300余个品种,年接待客流量200余万人次。

四、以不敬奉火神,火神对失火者实施“惩罚”(请戏班唱戏或祭拜)来警示人们安全用火,而后发展到用科学的态度创办(1862年)火宫殿救火会,倡导以防为主而形成的消防文化,使火宫殿成为长沙消防的摇篮。

火宫殿庙会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它既是湖湘古老火文化历史的缩影,也是湖南民风民俗文化的亮点。火宫殿庙会作为湖湘火庙文化载体,延续着千百年来火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火与饮食文化的情缘。火宫殿庙会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对继承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现代文化物质生活服务、彰显长沙历史文化名城深厚文化底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火宫殿就是乾元宫。“乾元宫“内含玄机。“乾元宫“谐音“钱圆工“。“员工“,长沙话的意思是完工、完了的意思。“钱圆工“就是说钱被掏空用完了。旧时,火宫殿庙会十分著名,除说书、杂耍等民间庙会娱乐形式外,火神庙前并搭有几溜食棚,将代表湖南最高水平的经典民间小吃香喷喷、辣爽爽、甜蜜蜜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所谓:“火宫殿样样有,饭菜小吃热甜酒;油炸豆腐香喷喷,姊妹团子数二姜;馓子麻花嘣嘣脆,猪血蹄花味道美;各式小吃尝不完,乐得食客笑呵呵“。如此美味,再加上火神庙会喧嚣热闹的消费氛围,拥挤的人们当然心甘情愿掏空口袋大快朵颐。如若哪位父母如铁公鸡般一毛不拔,想必他家小孩子会扯住他父母的裤脚大声哀哭。“进门火宫殿,出门钱圆工“遂因此而成为极言火宫殿小吃味美的民间口碑。

到了清道光3年,坡子街已是商铺林立。乡绅蔡世旺带头倡导集资扩建火宫殿,把原来的火宫殿规模扩大了几倍。新建的火宫殿,以火神庙为中心分成前坪后院,新建了石牌坊、古戏台、财神庙、弥陀阁、普慈阁,形成占地16亩的一个大型庙宇群建筑格局。每当早晨,火宫殿晨钟敲响;午时,钟鼓齐鸣;下午6时,击鼓;火宫殿那悠扬的钟鼓声伴随飘缈香烟,弥漫着浓郁的火庙文化。文人雅士都爱来此喝茶听戏。

自有火神庙以来,长沙古城对失火的民居、商家都有规定,即民家失火,都要来拜火神爷;商家失火还要请戏班唱三天大戏。有庙会、庙戏,便引来不少人赶庙会,看戏、听书、看杂耍。火宫殿由于规模不断扩大,它的庙产也不断增多。在长沙郊外有田庄10余处,田租曾达1600担;长沙城内,特别是坡子街一带,有房屋多栋,门面7个。据考证,清嘉庆23年(1818年)《善化县志》城图和清同治10年(1871年)《长沙县志》省城图均标注有长沙“火宫殿“或“乾元宫“。

基于对火宫殿发展史的了解和对湖湘文化的分析再来看火宫殿文化的符号系统。火宫殿文化的核心就是“火宫殿“这三个字。可以说这三个字是湖湘饮食文化的代表,即其“符号“。它包含了南方对火神崇拜的楚巫文化,包含了湖南的地理文化,也包含着湖湘独特的饮食文化。清末大书法家何绍基为火宫殿题写了“火宫殿“的店名并撰写了“象以虚成,具几多世态人情,好向虚中求实;味于苦出,看千古忠臣孝子,都从苦里回甘“的楹联,挂在戏台两侧。横匾为“一曲薰风“。著名书法家、字圣、实业家黄自元为火宫殿书写“乾元宫“三字。“乾元宫“取自《周易》“乾元亨利贞“之句。这块牌坊一直保留到新中国建立,后由著名金石书画家李立题重新写了“火宫殿“店名。其笔法沉稳苍劲,将火宫殿悠久的历史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店名和标志,它具备了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

由火文化引发的火庙文化而孕育的火宫美食,形成了独特的南方火文化现象,规模宏大的祭祀仪式,精彩纷呈的地方民俗艺术表演,香飘四溢的火宫美食,庙廓生烟、戏曲声声,处身其间恍若隔世。只要您去火宫殿细细品味一番,您就会享受到一座火庙、湖湘餐饮有机揉合那种无穷无尽的韵味。

湘剧、花鼓戏、皮影戏、罗汉舞、蚌壳舞、扇子舞、威风锣鼓汇集一堂,一个曲调,一种舞姿,仿佛在诉说一个个美妙的民间传说,引起人们思绪连篇,就好像置身于旧时火宫殿庙会之中。极早的救火会陈列在火神庙里的“火宫殿救火会”的救火车、火斧、火钩等消防器材,让不少“火宫殿救火会”的老救火队员激动不已,沉浸在旧时火宫殿救火队推着手摇的救火车,后面跟着近百人的担水队伍奔向火场的情景之中。但很少人知道,正是这个创建于晚清时期的“火宫殿救火会”,为长沙城的商家百姓减轻了火害之苦。

摆放在火宫殿古牌坊前古香古色的“火宫薪火宝鼎”高1.3米,宽1.4米,能腾升1.5米高的“火焰”,每天夜晚光芒四射,蔚为壮观。游客免不了伸出一双手,烤一烤这盆吉祥的“福火”,并摄影留念。一位来自上海的张姓客人介绍说,因外埠业务需要经常在大中城市跑,像这样创意提升火文化品位的薪火宝鼎他是第一次看到,真的是妙极了。著名的风味小吃有位自名“洞庭归客”的台胞重游火宫殿在品尝臭豆腐、姊妹米团子时,追忆往年田汉在火宫殿小吃时的情景,情不自禁欣然提笔:油炸豆腐臭中香,有客追忆在台湾。青年田汉回湘日,姊妹团子当早餐。火宫殿的小吃享誉国内外,真可以这样说:小吃延续数百年,火宫烹艺有真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重生之超级商业帝国 捕了条鱼 我女儿是鬼差 绝品毒医 非人联盟 我真不当小白脸 蜜爱100分:不良鲜妻有点甜(恰似寒光遇骄阳) 修真聊天群 重生初中校园:超级女学生 福晋有喜:爷,求不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