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汉军也造萧关(1 / 2)
司马懿来到南阳,带着一万虎豹骑和五万精锐,经武关道支援关中曹真。
陈群虽心有不甘,也只能出使东吴,请孙权西进,配合魏军进攻荆州。
东吴都城建业,繁华而又不失庄重。
孙权闻讯,亲自在宫门迎接陈群,两人相见,寒暄之后,直入正题。
孙权眉头微蹙,问道:“陈大人远道而来,必有要事相商,愿闻其详。”
陈群拱手道:“吴王,蜀贼诡计多端,居然进攻凉州。
我大魏猝不及防之下,让蜀贼有了些许战果。
不过,今司马侍中已率大军支援关中。
蜀贼远在西凉,正是你我联手,共破强敌之良机。
望将军能西进荆州,与我大魏并肩作战,共谋大业。”
孙权闻言,有些心动,不过没有立刻答应:“陈大人言之有理,荆州之地,关乎我江东安危,岂能坐视不理?
陈大人舟车劳顿,先去歇息,待孤与群臣商议,再做答复。”
待陈群的身影消失,孙权随即召集朝中重臣至书房议事。
书房之内,烛火摇曳,映照出一张张凝重的脸。
潘璋自得知汉军突袭凉州的消息后,心中对姜阳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暗自感叹,自己与魏吴两国众多将领,竟都被姜阳的谋略所蒙蔽,原以为对方意图南阳,却未料其行的是声东击西之计。
潘璋心中暗誓,日后万不可与之交锋。
不过,该做的样子,还是要做足的,
潘璋率先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至尊,蜀军近来势如破竹,其锋芒直指中原,对我江东亦是虎视眈眈。
然此刻其主力深陷凉州,正是我等反击蜀汉,削弱其力量的天赐良机。
若能与魏军联手,定能事半功倍,永除后患。”
言罢,他环视四周,目光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
然而,顾雍等文臣听后,却面露难色。
顾雍上前一步,抱拳言道:“至尊,末将以为,蜀军虽主力未集于荆州,但其在该地经营多年,根基稳固。
且蜀军在荆州的布防并未因此松懈,其兵力依旧强劲。
再者,我江东连年征战,国力已显疲态,此时再启战端,恐民心不稳,亦不利于我军休养生息,恢复元气。
此时再启战端,只怕会动摇国本,得不偿失。
休养生息,方为上策。”
他的语气中透露出对国计民生的深切关怀。
孙权万万没想到,文臣武将的意见这么不一致。
潘璋闻言,眉头紧锁,语气中透露出几分不悦:“顾大人,尔等怎可如此短视?
兵法之道,在于审时度势,而非一味畏惧。
若因一时之安而忘长久之危,何以保我江东基业?”
顿了顿,潘璋继续说道:“再者,兵法有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汉军主力远征凉州,后方必然空虚,此时不动,更待何时?
此乃天时地利人和皆备,望至尊明鉴。”
顾雍不甘示弱,回敬道:“大都督,我等并非胆怯,兵法之妙,在于灵活运用,而非生搬硬套。
我江东当前需要的是稳定与发展,而非无谓的征战。
望大人三思!”
大殿内,双方你来我往,言辞激烈,互不相让。
武将们坚持战略考量,认为应趁势而为。
文臣们则强调民生实际,主张谨慎行事。
双方在大殿内争得面红耳赤,气氛剑拔弩张。
唯有陆逊,端坐于席间,神色淡然,仿佛置身于事外,一言不发,未流露出丝毫站队的意图。
孙权见状,心中暗自思量,眉头微蹙,随即转向陆逊,温声问道:“伯言,你素以智谋著称,对此事有何高见?”
陆逊闻言,缓缓说道:“至尊,顾大人与大都督所言,皆有其理。
大都督从战略出发,洞察时局,主张趁势而为,此乃远见卓识;
而顾大人则立足实际,考虑民生与国力,主张谨慎行事,亦是忠言逆耳。
二者皆为我江东之福祉着想,只是角度不同,故而有此分歧。”
他的话语平和而中肯,既未明确支持任何一方,也未刻意回避问题,仿佛是在为这场争论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然而,这番话听在众人耳中,却如同隔靴搔痒,未能给出实质性的建议。
孙权凝视着陆逊,心中五味杂陈,心道陆逊是铁了心要当个吉祥物。
不过,对这样的陆逊,孙权心里点了点头,十分满意。
当晚自然没商量出个结果。
次日清晨,东吴的大殿之上,气氛紧张而凝重。
陈群身着华服,面色冷峻,步入大殿,当得知东吴昨晚没商量出结果,不禁冷哼一声,声音中带着几分不屑与讽刺:
“哼,江东之地,人才济济,却为何在此关键时刻,看不清天下大势?
莫非真以为,蜀汉若败曹魏,便能独善其身,不知存亡齿寒之理乎?”
孙权端坐于龙椅之上,面色微沉,陈群有些太放肆了。
不过陈群的话,他听着十分耳熟。
当年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曾以三寸不烂之舌,道出“联吴抗曹”的深远战略。
而后司马懿亦曾提及类似观点,分化江东与蜀汉的联盟。
甚至江东内部,也不乏大臣以此为由劝他。
似乎只要一到大战,总有人劝孙权,一定要跟弱势的一方结盟,否则江东就会被灭亡。
“这存亡齿寒的道理,倒是成了劝谏的万金油。”孙权心中暗叹,不禁生出几分挫败感,“何时,我江东也能成为他人眼中需要魏蜀联合对抗的强敌?”
然而,感慨之余,孙权很快收敛心神,他知道利害关系。
之所以这么多人用存亡齿寒的道理劝他,是因为这个道理既浅显,又正确。
他环视大殿,目光最终落在潘璋身上,沉声道:“大都督,孤意已决,命你即刻整军备战,全力攻取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