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改良版的推恩令(1 / 2)
姜阳微笑着看向李严,缓缓问道:“御史中丞,自古以来,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御史中丞以为如何?”
李严心中把姜阳骂了个狗血淋头,暗道:“好好好,这样做是吧。我会不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不是你让我反对,我怎么会出来?”
他心中虽有千般不满,却也只得强压怒火,不动声色地答道:“左将军所言极是,粮草乃行军打仗之根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严自然深知。”
姜阳轻轻点头,似乎对李严的回答颇为满意,继而话锋一转:“那么,依御史中丞之见,各郡县官员为大军筹备粮草,劳心劳力,是否也应视为立军功之举,加以奖赏呢?”
李严心中暗骂姜阳狡猾,却也不得不继续应对:“筹备粮草,确是前线将士得以安心作战的重要保障,官员们自当尽力而为。然而,若因此而滥授爵位,恐有违朝廷法度,非长久之计。”
姜阳微微一笑,似乎早已料到李严会有此说,他轻轻抬手,示意李严稍安勿躁:“御史中丞所言极是,授爵之事,确需谨慎。但御史中丞可曾想过,若无这些官员的辛勤付出,前线将士何以饱腹?此等功绩,岂能忽视?”
李严心里憋着气,可之前已经表示反对,也没有办法,想到姜阳的纸条,又说道:“姜将军言之有理,但授爵之事,关乎朝廷纲纪,不可轻率。
且列侯之爵,可世袭罔替,若不加节制,百年之后,朝中侯爵遍地,岂非人满为患,有损国体?”
姜阳闻言,收敛了笑容,认真地点了点头:“御史中丞所言极是,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授爵之事,既要激励官员,又要避免滥竽充数,确实不易。”
大殿之中的群臣,一时间也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不过他们看向李严的眼神,都有些不善。
看殿内的氛围差不多了,姜阳适时地站出身来,双手一拱,恭敬地对刘禅说道:“陛下,末将突然想到,有一古制,倒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然此举关乎甚大,臣心中颇感忐忑,不知当讲不当讲。”
姜阳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刘禅哪会不让他讲?
立刻道:“左将军有何良策,但说无妨,朕自当斟酌。左将军但讲无妨。”
姜阳闻言,故作犹豫之色,仿佛是在权衡利弊,片刻后,他抬头直视刘禅,作出视死如归的表情:“陛下,末将所言,皆一心为大汉,若有不妥,还请陛下恕罪。”
刘禅大度地一挥手:“左将军可尽情直言,朕绝不怪你。”
众臣见姜阳这个态度,都很好奇他要说什么计策,居然这么慎重。
姜阳一抬头,双手抱拳道:“昔日大汉孝武皇帝英明神武,推行推恩令,王侯的子嗣,都能受先祖恩泽,可谓良策。臣斗胆提议,或可借鉴此法,以解当前授爵之困。”
殿中顿时一片哗然。
竟然是“推恩令”,难怪姜阳想了又想才提出来。
在殿中的诸位,谁不知道推恩令是限制诸侯王的。
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封给自己的所有儿子(包括嫡长子、次子、三子等),由皇帝制定封号。
这样一来,诸侯王的封地就被分割成若干个小侯国,每个小侯国都直接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的封地越分越小,势力也随之衰弱,而中央集权则得到了加强。
有大臣暗道:没想到,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还这么小,陛下就要防备他们了。
更有心思活泛的大臣,想到了自己的家族因为这一策而分家,最后变得衰弱,心中生出了警惕之意。
殿内群臣各怀心思,或低头沉思,或交头接耳,好不热闹。
就在这时,刘禅猛地站起来,指着姜阳,道了一声“大师兄”,似乎要发火。
可他看了看姜阳,实在不敢责骂,来回急切地走了两步,然后才以哀求的声音道:“大师兄,朕的两个弟弟尚小,且我们兄弟情深,哪需要行如此之策?”
言罢,刘禅连连摆手,语气坚决:“不行!此事万万不可!”
众大臣看着刘禅和姜阳的表现,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表态。
支持姜阳吧,显得是挑拨皇帝亲兄弟的关系,万一被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惦记上了,以后怕要吃些苦头。
支持陛下吧,万一陛下是在逢场作戏,实际上陛下也希望行这一策呢,那岂不是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想明白这层,大家都很识趣地闭上了嘴巴。
就算有脑袋一时没转过弯,想要开口的,也在同僚的眼神示意下,及时停下。
大殿内一时安静得落针可闻。
除了刘禅走来走去的脚步声,再没其他声响。
这时候,最煎熬的,是那些反应过来,担心自己家族被分家的。
例如谯周。
他非常想站出来反对姜阳,可之前宕渠郡谯瑜的事情已经得罪了姜阳,这一次如果再得罪他,谯周很担心自己的家族受到报复。
当然,他最担心的,还是刘禅的态度。
谯周想了想,抬头把目光投向丞相,想看看丞相的态度。
同一时间,不少的大臣也都反应过来,一起看向丞相。
可丞相背对着他们,看不出任何表情。
就在谯周忐忑不安时,姜阳又发话了。
“陛下,陛下兄弟情深,让末将佩服。刚才,末将的话还没说完呢,就让陛下给打断了。末将并不是想照搬推恩令。”
刘禅立刻面露惊喜:“哦,大师兄,那你的策略是什么?”
姜阳上前一步道:“末将的策略,为降袭制。”
“何为降袭制?”
“降袭制是指爵位在继承过程中,每继承一代,爵位等级就相应下降一级。
例如,王去世后,其子只能继承县侯爵位,县侯之子再继承乡侯爵位,以此类推,直至成为关内侯。”
关内侯本来就不能继承,再往下,也没有说的必要了。
顿了顿,不等刘禅开口反驳,姜阳立刻道:
“刚才御史中丞说得有道理,若全都世袭罔替,百年之后,朝中侯爵不是要人满为患?
可我大汉朝中功臣众多,谁配不上封侯呢?
赵将军、黄将军在荆州数战,攻城略地无数,又在南中平定叛乱,不能封侯吗?
马侍中、杨治中为了治理国家,殚精竭虑,配不上封侯吗?
庲降都督在南中平叛,永昌郡吕凯、王伉两人抵挡了叛军,他们配不上封侯吗?
接下来,立功之良臣名将只会更多,大家都要封侯。
若要避免百年之后爵位过度泛滥,只有行此计策才行。”
姜阳故意把李严又拖出来,就是让大家知道,我都是被逼的李严逼的。
他的话说完,大殿内的群臣听明白了:要么支持姜阳,搞降袭制,要么就大家都别封侯。
一种是先有,逐渐变为没有。
一种是直接玩完,一开始就没有。
大家都不是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