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刘备病倒(2 / 2)
黄权补充道:“陛下,姜将军所言极是。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对江东的内部情况了解尚浅,贸然行事,恐有不测。”
吴懿则进一步分析道:“再者,潘璋的家人皆在江东,此乃他最大的软肋。即便他有心助我汉室,也必会顾虑家人的安危,不敢轻举妄动。此计若行,恐先伤己而后伤人。”
刘备闻言,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无奈与失落。
他长叹一声,仿佛是在释放内心积压的沉重:“诸位所言极是,是朕考虑不周了。潘璋之事,还需从长计议。”
姜阳看到了刘备的急切,心中闪过一丝不好的猜想。
沉吟片刻,他再次进言:“陛下,或可另辟蹊径。
潘璋既已身为大都督,可借此身份暗中助力。
我大汉可派遣隐卫,潜入江东,专攻世家大族之心。
江东虽强,然家族众多,利益不一。
若我们能策反其中四分之一的家族,则江东内部必生裂痕,我军再行进攻,必能事半功倍,拿下江东易如反掌。”
刘备闻言,眼前一亮,赞许地点了点头:
“仲贤此计甚妙,你即刻着手准备,务必确保隐卫行动万无一失。”
姜阳领命,议事厅内,气氛变得既紧张又充满期待。
随后,刘备环视四周,目光中多了几分坚定与沉稳:“江东之地,朕志在必得。
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
朕意已决,加强情报收集,深入了解江东局势,同时加强我军训练,提升战斗力。
待到时机成熟,我们再行征伐,誓要一统天下,兴复汉室!”
众将齐声称诺。
自那日议事之后,刘备虽暂时按捺下了心中对江东的渴望,但那份志在四方的雄心却并未因此消减。
他时常在政务之余,漫步于府邸之中,或是亲临丞相府邸,与诸葛亮及姜阳共商国事,言语间总免不了提及南下与北上的战略考量。
“丞相,仲贤,吾观天下大势,曹魏虽强,然其内部亦非铁板一块;
江东孙权,虽据长江天险,然世家林立,亦有可乘之机。
吾意南下先取江东,稳固后方,再图北伐,丞相以为如何?”
刘备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难以掩饰的迫切与焦虑。
诸葛亮轻摇羽扇,缓缓道:“陛下言之有理,然江东之地,非一日之功可图。我军需先强内政,足兵足食,方可言战。”
刘备闻言,也只能沉默。
好在,随着秋日的脚步悄然临近,金黄色的稻田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波浪,预示着丰收的季节已经到来。
姜阳则在一旁转移话题道:“先生所言极是,且潘璋之事尚需时日布局。陛下不妨借此机会,亲临各地,考察民生,督促农事,确保粮草充足,以为将来大战之需。”
“陛下,眼下稻谷已熟,各地正紧锣密鼓地收割。同时,臣已在荆州各郡县推广冬小麦种植,若能成功,来年春荒之时,百姓将不再为口粮犯愁。”姜阳在朝会上向刘备汇报,言辞中透露出对农事的重视与对未来的期许。
刘备听后,知道姜阳的心思,不过,他也没说什么,点点头:“仲贤,你此举甚合朕意。粮食乃安邦定国之根本,百姓有了温饱,国家才能强盛。
朕即日起,将亲自前往各地,督促粮食收割与耕种,确保颗粒归仓,不误农时。”
刘备换上简朴的衣裳,亲自率领一众官员,踏上了巡视田畴的旅程。
他每到一处,都深入田间地头,与农夫交谈,询问收成,鼓励他们勤勉耕作,为国家贡献更多的粮食。
同时,他也密切关注冬小麦的种植情况,亲自指导农民如何选种、播种、施肥,以期来年能有好收成。
这一路上,刘备的言行举止深深感染了沿途的百姓,他们纷纷赞叹刘备的仁德与亲民,更加坚定了支持汉室的决心。
而刘备本人,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找回了内心的平静。
刘备在巡视归来后,虽然仍时常提及南下与北上的话题,但语气中已多了几分沉稳与自信。
与此同时,姜阳与丞相则利用这段时间,秘密筹备着针对江东的策反计划。
“先生,江东孙权虽表面强盛,实则内部矛盾重重,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对孙权的多有不满。”姜阳手指轻敲地图。
丞相微微颔首,沉吟片刻道:“确是如此,不过,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太过明显,可派遣隐卫,挑动那些世家间的矛盾,使其自相残杀。”
“喏!”
一场精心策划的秘密行动,悄然拉开序幕。
经过层层筛选,一群身手了得、心智坚韧的隐卫被秘密派往江东。
他们化身为商贾、旅人,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江东的各个角落。
在江东的繁华之地,隐卫之一,化名李逸者,成功接近了当地一位陆家子弟:陆澄。
“陆公子,听闻你家族近来多有不便,可有此事?”
李逸在一次宴会上,以朋友身份向陆澄试探道。
陆澄闻言,脸色微变,随即苦笑:“世事难料,皆是时运不济。”
“非也,非时也,乃人谋也。”李逸压低声音,说了这句话之后,没有继续说下去。
有些念头,种一颗种子就好。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逸与陆澄频繁接触,私下里细数孙权的种种恶行。
同时,其他隐卫也在江东各地煽风点火,利用世家间的旧怨新仇,不断加剧江东内部的分裂与动荡。
这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中进行,外界对此一无所知。
不过,就在姜阳以为这样的日子能持续下去时,却收到一个不好的消息。
刘备病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