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副使秦桧(2 / 2)
心如死灰。
但是一颗火种却在灰烬中慢慢燃烧起来。这颗火种越来越旺盛。如同灯塔,又如北极星,为他指明了方向。令他更加决绝地朝着自己的愿景奔赴而去,再不回头。
忽然,赵桓和声细语道:“十八哥……十八哥……”
连唤了两声,才将赵榛从遐思中拽回现实。
赵榛一个激灵。赶紧参拜,不敢怠慢:“臣弟在。”
赵桓不以为意。和颜悦色道:“前几日,十八哥上奏要出使金军,一片拳拳之心。朕心甚慰。”
赵榛装作谦恭道:“臣弟既食俸禄,自然要替国家分忧,为皇兄分忧。只可恨年岁尚下,不能上阵杀敌,只能做些微末小事。”
赵桓捺着胡须,不住地点头。眼中一片赞之色:“出使金军可不是微末小事!十八哥年岁不大,胆子不小。这金人,最是不知礼义廉耻,都是茹毛饮血的化外野人。喜怒无常。嗯,朕今日看十八哥表现,遇事沉着镇定。从容不迫,泰然处之,有大使风范。朕便准了!钦命十八哥为我朝正使,出使斡离不军。十八哥要弘我大国威仪,洞察敌军虚实,早日回京来报。”
赵榛心中一阵讥笑。自己上奏要出使金军不假。但经黄经国提醒,知道若非康王赵构半道无功而回,朝中无人可用。只怕一时半会还轮不到自己。机缘巧合,给了自己一个尽快离开汴京的契机。真乃天助也!
说话间,赵桓端正地坐起来。紧了紧嗓子,正色道:“平阳郡王听旨。”
赵榛赶紧躬身领旨。
“平阳郡王在国家危难之际,敢于挺身而出,特擢为信王。望信王能不负皇命,不辱国体。早日出使完成,凯旋归朝。”
宫帐后走出来两个太监,将任命的敕令文书与信章印绶,交给赵榛。
赵榛一一叩头谢恩。
赵桓又道:“信王初次担当大任,朕再命御史中丞秦桧为副史。辅助信王,拾遗补缺。不得有误!”
“啊!”不过寥寥几句,却把赵榛惊得差点跳了起来。
秦桧。这名字,就像一记晴天霹雳,又像冬日里平地惊雷。赵榛毫无思想准备。突然与这历史第一大奸臣相遇。惊讶可想而知。
转身望去。身后一个身着大红朝服的官员,上前领旨。他年近四旬。个子不高,身材矮矮胖胖,不大匀称。头大脸圆,脸色通红。皮肤粗糙,满脸散布着芝麻大小的麻子。不像是三品大员,倒像是乡间的财主。
秦桧从班列中匆匆地走出来。垫着脚尖,一路小跑到跟前拜首领旨。
赵榛趁与赵桓之间的热度尚存,想赶紧向他请个敕命。便顾不上身旁的秦桧。奏道:“陛下,臣弟第一次出使敌军,又事出仓促。诸多事项恐怕准备不足。为防备不测,恳请陛下下诏,诏令沿途官员听从下官弟的调遣。以供奉给养,增派人手。”
赵桓一愣。未料到赵榛会主动提出要求。沉吟片刻,盯着赵榛看了一眼。又环顾殿下的群臣一圈:“准奏。”
一招手,随身内侍邵成章呈上一卷黄绸。赵桓亲自摊在龙案上,信手写道:“敕曰,信王榛奉旨出使,沿途官员悉听从差遣。不得有违,钦此!”
既不和阶下的何栗商量,也不用皇帝之宝。写好信手交给邵成章,由他转交赵榛。
赵榛顾不上许多。心道管他三七二十一,拿在手里再说。于是,高举双手接过敕命。三呼万岁。
赵桓微微一笑。满意地点头道:“信王、秦爱卿这就去准备。事不宜迟。朕看过了,三天后的十一月初五,是黄道吉日。宜出行。便定在那天吧。嗯!这番出使,还是不要大张声势的好。百姓不明就里,恐被奸细所乘。百官也就不要相送了。”
见赵榛未说话,又道:“今天便如此罢。如有不期事宜,可报于何相公酌定。”
殿下赵榛、何栗、秦桧自是领命。
邵成章深知赵桓的心意。一挥拂尘,高声道:“退朝!”
赵桓早自顾自从龙椅上站起来,旁若无人地向内廷走去。邵成章搀扶不及。赶紧弓着身,跟在他屁股后面。
殿下大臣们纷纷松了口气。紧绷的神经刚有些松弛,未待相互打起招呼。邵成章又自宫帐后闪了出来:“陛下有旨,着何相公、孙知院、成忠郎陪侍御膳。三位大人,随咱家入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