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活在当下(1 / 2)
人们往往想得多做得少,死亡也只是存在于假想中的课题。
就这样,原本以为罗列遗愿清单只是为了避免遗憾,殊不知,事实上,人们是在依靠它回避死亡。
遗愿清单越长,越是代表我们想象中自己还有很长时间去完成。
然而,如果要减掉清单上的愿望,就会让我们的否认机制受到微妙的损害,因为这代表着我们不得不认清一个严峻的现实:生命的死亡率是百分之百。
每个人都会死去,而且大多数人不知道死亡将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
事实上,每过一秒,我们都向死亡的终点又靠近了一点。
俗话说得好:“没有人会活着离开人世。”
-----------------
在近两次的催眠回溯中,朱丽是她作为空军时候的妻子,秦珊是她作为孩童时候的姐姐,而成华这个现世情人则是她的父亲。
李乔觉得很有意思。
关于朱丽,一次在李乔和她讨论去哪里旅游时,她提到了“遗愿清单”。
朱丽说:“这个词相当有意思。”
李乔也觉得,确实是挺有意思的:究竟要怎么完成什么“愿”望才能让我们不留“遗”憾呢?
人们常常在最亲近的人过世的时候会思考到自己的遗愿清单。
美国有个艺术家,在29年的时候把新奥尔良的一处公共外墙改造成了黑板,并留下了一道填空题:“在我离开世界之前,我想——。”几天之内整堵墙就被写满了。
人们写下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我想跨过国际交期日更线;我想为百万人们唱歌;我想做百分百的自己……很快,这个创意传遍了全球,各地衍生出上千处相似的墙壁:在我离开世界之前,我想和妈妈和解;我想做一个好爸爸;我想去跳伞;我想改变自己,也为别人的生活带来改变……
李乔不知道人们有没有遵照愿望去行事,就在她的工作中观察,发现有很大一部分人只是维持了短暂的觉醒,探索一下自己的灵魂,又在清单上加多几条愿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人们往往想得多做得少,死亡也只是存在于假想中的课题。
就这样,原本以为罗列遗愿清单只是为了避免遗憾,殊不知,事实上,人们是在依靠它回避死亡。
遗愿清单越长,越是代表我们想象中自己还有很长时间去完成。
然而,如果要减掉清单上的愿望,就会让我们的否认机制受到微妙的损害,因为这代表着我们不得不认清一个严峻的现实:生命的死亡率是百分之百。
每个人都会死去,而且大多数人不知道死亡将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
事实上,每过一秒,我们都向死亡的终点又靠近了一点。
俗话说得好:“没有人会活着离开人世。”
在死亡这件事情上,绝大多数人都乐于做一个拖延患者。我们大多数人都把我们所爱的人、我们觉得有意义的事情看成是理所当然的,直到我们被宣判死刑的时候,才知道一切的先决条件是:我们还活着。
不过,对于朱丽,她现在需要的是为那些她必须从清单上剔除的愿望难过一会儿,难过那些她没有机会拥有的东西——那些人们在三十岁时预想着将会发生的、所有里程碑式的事件和人生的新体验。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她有一个具体的“死限”,一个无情的“死限”,因为她绝大多数的期待都会被拦在大限之外。
有一天,朱丽跟李乔说,她开始留意到人们常常会在闲暇时计划未来的事:我要去减肥了;我要开始锻炼身体了;今年暑假我要和孩子们去度假;三年内我要升职为主管;我要存钱在bj买个房子;我们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要考虑生个三胎;我们大学同学在五年里要再聚一次。
他们总是在计划。
但朱丽却很难做计划,因为她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
如果是一年和十年的差异,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
后来,发生了奇迹。实验性的治疗似乎在让朱丽的肿瘤萎缩,短短几周之后,肿瘤几乎已经消失了。
她的主治医生也很乐观——或许她能活得比他们之前预计的更久。
或许这些药物不止是现在有效,或许药效能维持几年甚至更久。
一时间,出现了很多的“或许”。
当肿瘤完全消失的时候,这许许多多的可能性甚至让朱丽和她老公也开始尝试着成为那种有计划的人。
当朱丽查看她的遗愿清单时,她和老公说起了生小孩的事。
但如果孩子在上中学的时候朱丽已经不在了,他们还应该生小孩吗?
万一情况突然恶化,不到学前班朱丽就不在了呢?老公会愿意吗?孩子又愿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