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力排众议(2)(2 / 2)
“大约是逃往临近各国寻求庇护。”赵鞅猜道:“鲁国与齐、卫、宋相临,左右不离这几国。”
“齐国与鲁国素来有姻亲关系,想来齐国当是首选。”董安于道。
“以阳虎的野心,如果选择去齐国,绝不可能是避难,一定是想借齐国之手除掉‘三桓’。”赵鞅大胆假设。
“正好与齐国趁机夺取中原霸权的主张不谋而合。”董安于先是表示赞成,忽然又话锋一转,“但是,齐国应该不敢轻举妄动。”
“哦?”赵鞅挑眉看向董安于。
“跟郑、卫不同,鲁国是我国的忠实盟友,一旦齐国对鲁发难,我国会义不容辞的声援鲁国。齐国召集郑卫盟会已是挑衅我国,再敢讨伐鲁国,岂非捋虎须?”董安于缓缓道来。
“话虽如此,以齐国的莽撞,万一齐侯听信了巧舌如簧的阳虎,说不定真的会毅然决然。至于我国的反应,想来也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赵鞅的失望溢于言表。
“宗主是担忧士将军根本不会把鲁国的得失当回事?甚至根本不管鲁国的死活?”董安于问。
“举国上下包括君主,可还有人在意?”赵鞅冷哼一声道:“鲁昭公至死都不能返国,期间我国与齐国都有多次商榷斡旋,结果呢?难道不是有人故意拖累?或是明着相助暗里使绊子?”
“世俗人情大都虚情假意,古道热肠则稀如珍宝,更何况人心险恶的名利场?”董安于表示可以理解。
“从前齐国对鲁国多有侵占,我国虽曾介入,后也因有人收了好处不了了之。”赵鞅环顾四周,忽然又道:“当然,齐国在侵袭鲁国之前势必要把我国的态度考虑在内。只是,此事更多的主动权掌握在齐侯手中,端看他想怎样了。”
“鲁国与齐国接壤,能够得到鲁国的支持,齐侯怕是会利令智昏。”董安于说道:“事成与否,还要看阳虎的三寸大军如何游说了。”
“能以家臣的身份掌国政三年,阳虎绝非等闲之辈。他能通过几次战役显露本领,又有几位贵族后裔家宰为他所用,可见其能耐。窃取国政虽不可取,然而‘三桓’又能好多少?”赵鞅对阳虎之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此事究竟如何,就看齐国如何权衡吧。”董安于不置可否。
“且看吧。”说到此,赵鞅的神情有些淡漠,停顿片刻,他话题一转,说道:“若论激进,郑国的新任执政似乎比前两位有过之无不及。”
“宗主说的是他的行事风格比从前更严苛?”董安于问道。
“子产为相,恩威并济,平衡各方,苦苦支撑,总算是让郑国在我国与楚国之间左右逢源,安全过关;游吉继承了子产的宽厚怀柔,对恶行的惩处却太过柔弱,待到醒悟时又矫枉过正,太过酷烈。”
“无论如何,至少处置外事时,还算不偏不倚。”赵鞅一一点评道:“驷歂与两者都不同,似乎别具一格。”
“郑国对我国态度的转变,很可能受新任执政的影响。所以——”董安于细细琢磨道:“这是郑国调整对外策略的开端?”
“驷氏是罕氏之外郑国最显赫的家族,他的家族成员代表郑国贵族的利益。驷歂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郑国的贵族都认为应该如此,而非他一个人的主张。只是——”赵鞅想了想,似乎在精选字眼准确的形容他对郑国新执政的看法,“他的行为有些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