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激战长江(1)——辅公祏叛唐(2 / 2)
可怜江淮一代名将,没有血洒疆场,马革裹尸,却死在了肮脏龌龊的阴谋诡计之下。王雄诞久经沙场,百战名将。加上平日里,他还善于安抚士卒,爱兵如子,所以,麾下部众皆愿为其效死卖力。
并且,王雄诞治军有方,军纪严明,每攻下一座城邑,约束部众,秋毫无犯,从不掳掠百姓。因此,对于王雄诞惨遭杀害,江南军民无不悲痛,为之哭泣。唐高祖李渊感念王雄诞的气节,命其子王果,承袭宜春郡公的爵位。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又追赠王雄诞为左卫大将军、越州都督,谥号为“忠”:
雄诞善抚恤将士,皆得其死力,每破城镇,约勒部下,丝毫无犯,故死之日,江南士庶莫不为之流涕。高祖嘉其节,命其子果袭封宜春郡公。太宗即位,追赠左卫大将军、越州都督,谥曰忠。(《旧唐书·王雄诞传》)
杀害名将王雄诞,算是辅公祏搬掉了挡在自己谋反道路上的一颗绊脚石。接下来,辅公祏便要积极谋划起兵反唐的具体事宜。为了加大起兵反唐的胜算,争取到军中将士的拥戴,辅公祏决定采用舆论攻势。
辅公祏深知,杜伏威在江淮军中和百姓当中,颇具威望,拥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辅公祏心中盘算,若想起兵成功,还是需要借助杜伏威的影响力,祭出这张王牌,大肆制造舆论。
可是,杜伏威此时已经入朝,远在长安,如何借助他的影响力呢?辅公祏有办法。他谎称收到了杜伏威写给自己的亲笔信,说李唐将他扣押在长安,无法返回江淮。故而,杜伏威命令自己即刻起兵,与唐军开战。很明显,这封书信,显然是辅公祏所伪造的,也成为了点燃江淮反唐火药桶的引信。
要么说,杜伏威真够倒霉的,可谓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躺着都能中枪。那么,辅公祏自己造反,为什么还要拉杜伏威下水,伪造这样一封本来就不存在的书信呢?他主要有两个目的。
第一,鼓动江淮军旧部一起反唐。
江淮军是杜伏威、辅公祏二人一手创建的,辅公祏非常清楚江淮军的底子。江淮军中上上下下,对杜伏威是绝对服从。尽管辅公祏是江淮军事集团的二号人物,却还是不如杜伏威那样有影响力。与其是自己怂恿江淮军兵变,倒不如利用杜伏威的影响力,激起军中的愤怒,让他们跟随自己的共同反唐。
第二,留了一条后路。
估计,辅公祏也清楚,此次与唐朝开战,八成凶多吉少。以江淮一隅,对抗统一北方的李唐王朝,无疑是以卵击石。万一不幸战败,辅公祏事先留好后路,将脏水泼到杜伏威身上,让唐王朝以为杜伏威才是幕后黑手,撇清自己的关系。不能不说,辅公祏此举,真是一招借刀杀人的毒计。
还别说,辅公祏伪造的这封密信,最后还真的导致了杜伏威的悲惨命运。辅公祏刚一起兵,唐高祖李渊便怀疑到了杜伏威身上。为什么杜伏威入朝仅仅一年,辅公祏便在江淮起兵反唐,这未免也太巧了吧!难道不是他俩事先约定好的,唱的一出双簧戏,由不得唐高祖不怀疑。
再到后来,唐军平定辅公祏势力,搜到了那封伪造的密信。这样一来,更让杜伏威百口莫辩,加深了唐高祖李渊对他的怀疑。因此,辅公祏这个举动,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军队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留条后路,栽赃给杜伏威。
果然,看到辅公祏伪造的密信,江淮军的众将士,信以为真,根本不辨真伪,变得群情激奋。看来,唐朝召吴王入朝,显然别有用心。我们身为吴王的旧部,干脆反了,迫使李唐放了吴王。就这样,辅公祏见鼓动将士的目的达到了,江淮军和自己站到了同一个战壕里,便准备随时起兵,与李唐正面开战。
既然军队已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且舆论也制造得差不多了。辅公祏觉得,也没有必要继续伪装下去了。于是,辅公祏撕破“和平”的面具,露出真实的面目,正式打出反叛唐朝的旗号。
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辅公祏在丹阳公开称帝,立国号为“宋”,以南陈的旧宫室作为皇宫,正式与李唐王朝决裂。辅公祏僭逆称帝,随即设置官署,分封百官,任命故交左游仙为兵部尚书、东南道大使、越州总管。之后,辅公祏又主动和当地的一方割据头目张善安,连兵一处,以张善安为西南道大行台。
辅公祏称帝后,开始大修兵甲,转漕粮馈,积极做好了与唐军开战的一切准备。江淮之地,即将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大战在所难免。或许是历史的必然,李唐王朝注定要用战争的方式,彻底平定江淮。
原本,在此之前,杜伏威被迫入朝,留居长安。唐朝似乎在表面上,掌控了江淮局势。然而,这些只不过是表面现象,风平浪静之下,实则暗流涌动。唐高祖李渊明白,唐廷虽然招降了杜伏威,却无法对他的地盘实施有效的管理。即使杜伏威入朝,他的军队与土地,依旧在其旧部手中掌握。
可以说,李唐只是从名义上拥有江淮这片土地,江淮依然是一个独立性的割据政权。这样的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终会面临大问题。果然,杜伏威入朝不久,辅公祏便在江淮旧地起兵反唐,自立为帝,正是此等现象的后遗症。现在的江淮形势,与当初的河北叛乱,何其相似。
完成南北一统,是李唐王朝必须实现的历史使命。唐高祖李渊作为大唐开国之主,断然不会允许出现第二个南北朝。现如今,辅公祏作乱江淮,与大唐为敌,也是唐高祖最为担心的事情。所以,若要一举荡平江淮,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武力征讨,彻底消灭辅公祏。这样一来,李唐王朝才能真正实施对江淮的有效统治。
更何况,在辅公祏僭逆称帝之前,唐军已经大举出兵,攻灭了长江中游的萧铣政权。也就是说,自立为帝的辅公祏,是唐王朝统一江南面临的最后一支劲敌。灭掉了辅公祏,就意味着唐朝便能一举统一南方。
当得知辅公祏反叛称帝的消息后,唐高祖无比震怒,十分生气,将辅公祏恨得牙根直痒。不过,愤怒归愤怒,唐高祖李渊并没有因此失去理智。很快,李渊冷静了下来,迅速作出决策,部署大军,出击江淮。
武德六年(623年)八月二十二日,唐高祖下诏,兵分四路,进军江淮,讨伐辅公祏。此次,为了能够毕其功于一役,唐朝下足了血本,出动了唐军最优秀的精兵强将,布置了四路出击大军。
第一路唐军:以襄州道行台仆射、赵郡王李孝恭,指挥唐军水师主力,一路行军,直取江州。
第二路唐军:岭南道大使李靖率领交、广、泉、桂之地兵马,直扑宣州。
第三路唐军:怀州总管黄君汉率军出兵谯、亳二州。
第四路唐军:齐州总管李世勣出兵淮、泗。
四路大军,同时出击,共同进讨辅公祏所部江淮之军。不久之后,武德六年(623年)九月十九日,唐高祖李渊又下达了一道诏令,任命秦王李世民为江州道行军元帅,坐镇指挥四路唐军。
由此可见,唐高祖为了此次荡灭辅公祏,准备充足,以大唐战神秦王李世民为荣誉统帅。当然后来,唐高祖将李世民召回长安。所以,前线统帅的职责,自然就落到了身为李唐宗室的赵郡王李孝恭肩上。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四路唐军的主帅,有三位皆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们分别是李孝恭、李靖、李世勣。至于怀州总管黄君汉,也是曾经跟随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破郑灭夏的一员唐军宿将。
李世勣此人就不用说了,前文多次提到。此人是唐初一代名将,身经百战,善于用兵。自从归顺李唐以来,李世勣驰骋沙场,屡建功勋,先后经历了消灭刘武周、宋金刚势力、戍守黎阳,抗击窦建德大军、追随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平定河北叛乱等许多重要战役,可谓战功赫赫。此次征讨辅公祏,李世勣担任一路唐军的领兵主将,率军出击。
第二路唐军的主将李靖,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杰出军事家。关于李靖其人,在“李唐建国”一节中,曾经提及过。这位李靖,那可是唐朝初年,也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优秀军事家。
李靖出身将门,他的舅舅,更是“隋初四大名将”之一的韩擒虎。从年轻时代起,李靖便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以及将帅之才,曾被杨素、韩擒虎等名将誉为是孙武、吴起那样的杰出人物。
起初,李靖竟然是唐王朝的死对头。隋大业末年,李靖担任马邑郡丞。当时,李渊、李世民父子为了晋阳起兵,积极筹划,四处招兵买马。很快,李靖觉得李家父子会有异动,急忙前往江都,准备向隋炀帝告发。只不过,隋末战乱,行至长安,通往江都的道路,不幸阻断,李靖便没能到达江都告密。
后来,李渊攻克长安,占据关中。他觉得,李靖曾经差点让自己功亏一篑,心中气愤不已。于是,李渊命人抓捕李靖,打算开刀问斩。就在即将行刑的时候,李靖突然仰天长啸,发出一声怒吼:
公起兵为天下除暴乱,欲就大事,以私怨杀谊士乎?(《新唐书·李靖传》)
关键时刻,还是李世民慧眼识英雄,认为李靖人才难得,若能为我所用,肯定会是如虎添翼。因此,李世民主动向父亲李渊求情,希望可以刀下留人。最终,李渊听从了李世民的请求,释放了李靖,被召入了李世民的幕府。从此,这位大唐王朝的一代兵圣,自此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
归附唐朝后,无论是在唐初统一战争,还是日后的对外战争中,李靖都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武德三年(620年),李靖跟随李世民,东征洛阳,因功授开府。之后,李靖更是参加了南平萧铣、辅公祏的两场重要战役。唐太宗即位后,在唐王朝的对外战争中,李靖更是以统军主帅的身份,指挥了北灭突厥、西破吐谷浑等大战,为大唐立下了不世之功。
正是因为李靖戎马半生,战功彪炳,也让他位极人臣,出将入相。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李靖先后官至刑部尚书、太子左卫率、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进位卫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并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贞观后期,李靖年事渐高,依然不忘为国效力。贞观十八年(644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即将御驾亲征,攻伐高句丽。出征之前,唐太宗特意召见李靖,向他咨询意见,此时能否东征高句丽:
公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唯东有高丽未服,公意如何?(《旧唐书·李靖传》)
听到太宗向自己咨询,李靖表示赞成东征高句丽。并且,李靖还主动请缨,愿意随军出征。当然,唐太宗考虑到李靖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没有批准李靖的请求。根据史书记载,李靖是这样说的:
臣往者凭藉天威,薄展微效,今残年朽骨,唯拟此行。陛下不弃,老臣病期瘳矣。(《旧唐书·李靖传》)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重,日趋恶化。那个时候,唐太宗也已是重病缠身,拖着沉疴的病体,亲临李靖病榻前探望。看到处于弥留之际的李靖,唐太宗悲从中来,不禁老泪纵横,伤感地说道:
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又之。(《新唐书·李靖传》)
不久,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二十三日,李靖辞世,享年七十九岁,一代兵圣就此陨落。而后,唐太宗下诏,追赠李靖为司徒、并州都督,赐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号“景武”。
这一次,唐高祖兵分四路,攻打辅公祏,李靖担任第二路唐军主将,其实也就相当于唐军南征江淮的副统帅。由此可见,唐高祖李渊对于李靖的信任;同时,也是对李靖军事才能的认可。
当然,此次唐军南征江淮的前敌总指挥,正是身为宗室的大将——赵郡王李孝恭。说起来,这位赵郡王李孝恭,也是李唐宗室中的一位传奇人物,是李唐宗室中为数不多的能征惯战的沙场名将。
众所周知,大唐王朝的第一战神,秦王李世民,以神武定四方,东征西讨,扫荡群雄,打下大唐半壁江山,无人可与之争锋。不过,在李唐宗室的年轻一辈中,也涌现出了不少出类拔萃的名将,其中,有三位李唐宗室最为出名:淮阳壮王李道玄、任城王李道宗、赵郡王李孝恭。
在这三位李唐宗室中,淮阳壮王李道玄,在戡乱河北的下博之战中,壮烈牺牲;任城王李道宗,常年追随李世民,四处征战,军功无数。而赵郡王李孝恭的战功,则仅次于威震天下的秦王李世民。
唐初统一战争,总共有七场重要的统一战役。其中,李世民独立指挥了四场,李孝恭指挥了两场。如果说,中原、北方战场,是秦王李世民大显神威的舞台;那么,江淮、南方战场,则是赵王李孝恭一展拳脚的空间。十年的统一战争,李世民横扫北方群雄,打下大唐半壁江山;李孝恭平定江南割据,统一南方。
可以说,论战功,赵郡王李孝恭仅次于秦王李世民,却远胜其他李唐宗室,堪称李唐宗室中的第一名将。对此,各种史料文献中,充分肯定了李孝恭在唐初统一战争中的战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自大业末,群雄竞起,皆为太宗所平,谋臣猛将并在麾下,罕有别立勋庸者,唯孝恭著方面之功,声名甚盛。厚自崇重,欲以威名镇远,筑宅于石头,陈庐徼以自卫。(《旧唐书·李孝恭传》)
赵郡王李孝恭其人,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其曾祖父是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虎(唐高祖李渊的祖父),他的父亲李安,在隋朝官拜右领军大将军。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给“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座次,李孝恭排在第二名,可见他的地位之高。
唐朝建立后,李孝恭作为李唐宗室的头号名将,自然是不辞辛劳地为唐王朝四处征战,进击群雄。虽然,李孝恭不像他的堂弟李世民那样威震四海,令群雄胆寒,但是他的战功,也是可圈可点。我们不妨可以将李孝恭在唐朝建立后的战功,一一列举出来: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唐朝建立,拜李孝恭为左光禄大夫。不久,李孝恭改任山南招慰大使,负责经略巴蜀之地,率军攻取三十余州,生擒豪雄朱粲。
武德二年(619年),李孝恭担任信州总管,向唐高祖李渊献计,率军攻打长江中游的萧铣政权,大败敌军,立下战功。
武德三年(620年),李孝恭受封赵郡王。
武德四年(621年),李孝恭任夔州总管,大规模修造战舰,操练唐军水师,以李靖为副将,出兵攻灭萧铣政权,平定长江中游流域,因功封为荆州大总管。之后,李孝恭又成功招抚岭南诸州。
不难看出,唐高祖李渊为了平定江淮,彻底消灭辅公祏势力,动用了三张王牌,派出了三位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唐初名将,共同领兵。并且,唐高祖对此次分兵作战的安排,非常清晰。
首先,唐高祖李渊以作为宗室第一名将的赵郡王李孝恭为主帅,指挥南征江淮的战役。同时,又以兵圣李靖为副帅,辅佐李孝恭,讨伐辅公祏。而后,李世勣、黄君汉两员名将,各自率领一路唐军,策应主力。唐高祖布置的四名南征将帅,四路大军,形成了四只铁拳,重重地朝辅公祏打去。
四路大军开拔之前,身为主帅的赵郡王李孝恭,宴请诸将,算是出征前的一场壮行酒宴。在这场壮行宴中,却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可是,谁知李孝恭最终积极引导,使得全军斗志昂扬。
怎么回事呢?席间,李孝恭命人前去取水。没想到,李孝恭接过水后,发现杯中清水,突然变红,呈现出鲜血的颜色。这种现象,放在科学发达的当今社会,就是普普通通的生物变化。可是,古人迷信,不懂这些高大上的东西,认为清水突然变红,乃是不祥之兆,难道是上天示吗?
因此,在此的唐军诸将,个个面面相觑,大惊失色。唯独主帅李孝恭,镇定自若,没有一丝一毫的惊讶。只见,李孝恭端着手中这杯变成红色的水,对诸将说,此番出征,定能一举灭掉辅公祏,取下他的项上人头:
祸福无基,唯所召尔!彼我不负於物,无重诸君忧。公祏祸恶贯盈,今仗威灵以问罪,杯中血,乃贼臣授首之祥乎!(《新唐书·李孝恭传》)
说罢,李孝恭将杯中水一饮而尽,诸将这才安稳下来。这样的突发状况,换成一般人,早就手足无措了。可是,李孝恭却可以随机应变,趁此激励三军,换来全军上下必胜的斗志。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唐军此次南征江淮,可谓准备充足,兵精将勇,充满了信心,誓要一战荡平辅公祏。
就这样,武德六年(623年)八月,面对辅公祏称帝自立,江淮再度分裂的不利情况,唐高祖李渊当机立断,兵分四路,以赵郡王李孝恭为主帅,名将李靖为副将,对江淮辅公祏势力,展开大规模的军事征伐。
那么,唐军此次兵分四路南征,究竟能否顺利平定辅公祏势力,唐王朝最终又是如何实现对江淮全境的统一?对于唐朝的四路进攻,辅公祏又将如何应对?唐军平定辅公祏后,已经入朝的吴王杜伏威,又为什么会神秘地暴毙而亡,杜伏威之死,是否存在着不为人知的冤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