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占城稻(1 / 1)
熙宁元年(1068年)八月,江宁县石村。 王安石在京城变法,石澈在石村折腾。 京城的变法对于石澈来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政治环境和发育机遇。 对于他来讲,远离京城的政治斗争,正好借着这股东风,在石村快速实施更多创造性的想法,让石村这个根据地和自己迅速强大起来,才是首要任务。 在这期间,他接待了从京城匆匆而来的王韶将军,两人密谈了一晚,王韶将军就匆匆离开了,至于谈了什么,无人知晓。 王韶将军走后,石澈与炼铁队队长李铁,工匠队队长石器,狩猎队队长石猛进行了密谈,至于谈了什么,无人知晓。大家都觉得几人神神秘秘的。 农耕队队长李婶也没闲着,他们按照石澈的要求,正在研究如何使用踏犁秧马,马上就要开始双抢了。 某日,村长石泰忽然带着一帮人来到石澈家中,石澈,我知道你也是好事,可是这个干绝对不可以,只见石泰坐着正堂中间,斩钉截铁地说到。 是呀,是呀,粮食是我们的命根子,没了收成,又怕要闹灾荒了,几位村民也议论着。 村长,这个种子是占城稻的种子,福建浙江一带早就普及种了,收成很好的,石澈指着一袋稻谷种子说道。 你说的道理,我们自然是懂的,可是万一绝收了呢,石泰刚迁到石村来的时候,恰好碰上饥荒,虽然随身带来了一些积蓄,但买不到粮食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村里的几位长老也非常反对播种这样的稻谷,虽然他们也听过说占城稻,还是比较固执地说道,石澈,我们知道,村子在你的努力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粮食是根本,不能依着你的性子来。 是呀,是呀,你们现在靠卖农具西瓜赚了钱,我们就只能靠粮食了要种你们自己去种,别害我们,一些没有加入队伍组织的人,更是看不惯他们,自然反对十分强烈。 就这样,村子里的人讨论了好几天,都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爹,那个石澈搞什么占城稻,这么多人反对,肯定搞不下去,石弘虽然被当了耕读队队长,但石澈从来就没有找过他,就好像一个有名无实的队伍一般,他也一直就看不惯石澈小人得志的样子。 弘儿,你要专心读书,参加科举,出人头地,石泰语重心长地说到,又嘀咕了一句,那个占城稻,听说是知府大人给的种子,好像在其他地方长得很好。 爹,你该不会也被石澈蛊惑了吧,石弘瞧父亲如此说,便有点着急地说到。 弘儿,为人做事,心胸要开阔,目光看长远,自然就看清很多事情,石泰知道自己儿子的品性,特意叮嘱了几句。 田地里,李婶带着她的农耕队正在田里育秧。 李婶,你说这种子行吗?高茵也比较好奇,虽然她经常做点农活,但对种田还是没有李婶有经验。其他队员也都有这个疑问。
不行也得行呀,我们都已经在种了。听说这个叫占城稻,是知府大人给的种子,应该可以的,李婶自己给自己打气。 如果不行,我们的粮食可要绝收了,还要交田税,可怎么办呢,几名队员小声说道。 石澈说了,如果收成比原来的稻谷少,他会补齐大家的,高茵虽然也比较质疑,但还是坚持相信自己的相公,哪怕是再去借高利贷。 很快,农忙就开始了。 李婶,你们怎么就收工了?几名村民看着太阳升起才出去的李婶,好奇地问到。毕竟他们天还没亮,就出去割稻子,忙活了一个上午,水都没喝一口,也还没有忙完。 我们呀,用了新的镰刀,又轻又快,一下子就把几亩田的稻谷收割好了,李婶得意得挥动着她的新镰刀。 是呀,是呀,我们还用了新的踏犁秧马,耕地插秧,那才叫一个快呢,几位农耕队的队员也一起凑了上来。虽然大家是一个队,但在种田这个事情上,还是各家管各家的。 真的吗?几名没有加入农耕队的村民都为了上来,拿过新镰刀仔细看了又看。 哎呀,真是锋利,一下子就把我的手给割破了,一名村民叫了起来。李婶急忙上前帮助止血。 在几位村民的哀求下,农耕队队员借出去的好几把新镰刀,还有一些踏犁秧马也被借了出去。 真快是呀,这个太方便了,一时间,村里种田的,都全部用上了新镰刀和新农具。 李婶作为农耕队队长,也趁机拉拢一些成员加入农耕队,还天天督促李铁帮忙打造新镰刀,毕竟按照石澈的要求,这种新农具都是做好了登记的。 在新农具的帮助下,村里比往年早了半个月,就完成了双抢任务。 李婶,听说你们播种了新的占城稻,真的好嘛?几名没有播种占城稻的村民有些动摇了,见识到了新农具的厉害,他们也对新稻谷产生了好奇。 应该会好吧,听说有些地方产量比原来稻谷高出一倍呢,李婶可不想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必须要坚定信心,种都种了,必须说好呀。 一时间,村里就出现了这种声音,都怪你,反对播种占城稻其他人都种了,肯定收成很好新农具都很好,新稻谷肯定很好呀。 石澈听到这样的声音,非常感慨,做好农村工作,还是务实一点比较好,磨破了嘴皮子,不如做出一件实实在在的具体事情。 看来,以后还得多做少说,多干出一些有利于村民的实事来,多给大家带来利益,人心自然而然就要向着他。 双抢过后,农耕队又利用石澈新研制的工具,在河流里捕捉了各种各样的鱼,都集中放在挖好的山塘里养殖。 石村有条大河流过,石村人也经常下河捕鱼吃,但都仅限于个人行为,一般都是现抓现吃,这样大规模捕捉,放在山塘里养殖,还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