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论科举制的作用(1 / 2)
第95章
他们不像是穷苦的大魏百姓,因为目不识丁的大魏百姓,但凡一天有半碗粥,也不敢轻易反抗的,他们即便反抗,也没有足够的文化和口才去鼓动教唆别人,即便他们有这文化,他们在本乡也没有足够的影响力,让人去跟从。
而他们就不同了,恰恰相反,唯一有能力的,恰恰是这一批乡下的知识分子,他们有钱有粮有文化,与本地和许多有名望的人家早就结为了姻亲,他们交游广阔,他们一旦心怀不满,每天瞎琢磨屠龙术,想着联合起来效仿崔杼废掉当权者自己上位,那这还了得?
所以,在这个时候,朝廷必须给予他们希望,这个希望是什么?是科举制!
科举制,就是他们的前途,同时也是读书的目的。
乱世之中,读书可以出谋划策,太平盛世,读书可以经世济国。这就是读书的意义,也是朝廷给这些吃饱了闲着的士子们的希望。
在科举制之前,人们读书并没有明确地目的,充其量,算是各个世家之间的礼仪和风雅。
但是科举制,却是为这些人设立了一个明确地目标。
你不满是吗?你想要往上爬是吗?你想要获得更高的地位是吗?
那就来考试吧,考试了就有功名,~就能做官
学而优则仕,相比于屠龙,考试显然风险要低很多-,而且机会也大很多
可是且慢,你既然要考,得先学正确的知识,什么是正确的的知识?这个却是我说了算。
就这么,全天下就开始学习儒家思想,这样四书五经,三从四德就来了,各种繁复的教条和规章就来了,教你君君臣臣,教你先修其身,后齐其家,再治国平天下。
这种教育,是直接从根部改变你的思想的,而当你成为了考试大军中的一员时,其实目的已经达到了。
接受了儒家思想的你,再也不可能成天瞎琢磨其他的破事,你考中了,金榜题名,就成了为皇帝治理天下的官员,你考不中,你不甘心,你还能怎么样,都十年寒窗了,其他的事你也不会啊,那么,只好继续考下去,毕竟,自己约的炮,含泪都要打完。自己选择的路,流着血也要走完。毕竟你已经不可能回去了。
在这种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润物细无声,就不会有人再想着其他的乱七八糟的事情。而是从内心中开始渐渐接受了君君臣臣的事实,这就已经成为了他们学习的目的,那就是成为朝廷的工具人,成为朝廷的一份子。
曹操听完曹植的一番讲述,却是忍不住地赞叹起来,看向曹植的眼光也是愈发地不一样了。
自己的这个儿子究竟是怎么想出了此等精妙绝伦的政策制度的?
曹操经常对别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但是每次他听完自己儿子的一番话,都是会感觉自己前半辈子白活了。
如今,曹植也是没有让他失望,向他提出了如此一些精妙绝伦的见解。
此等见解,堪称天下无双,在此之前,曹操是完全没有听说,也从来没有想过,教育以及人才的选拔居然可以如此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