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杨善的御前奏对(1 / 2)
杨善的眼泪是为谁而流还真说不好,也许真是为了死难的同僚和同胞们,也许只是为自己能够有幸逃得生天而流下庆幸的眼泪而已。
大明土木堡一役损失实在太大了,整个大明北京防御力量的精锐几乎一夜间损失殆尽,二十万服徭役的民壮尽没更是让北直隶几乎家家戴孝人人披麻,唯一相对成建制逃得性命的是大明北征大军的后勤部队厨役人员。
两千多厨役能够逃回来也是个奇迹,可能平日里跟锅碗瓢盆打交道太多了,真的够油滑吧!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四日,面对百官劝谏二杆子皇帝朱祁镇回复道:“卿等所言皆忠群爱国之意,但虏贼逆天悖恩,已犯边境,杀掠军民,边将累请兵救援,朕不得不亲率大兵以剿之!”对于群臣奏请放弃亲征的本章一概不予接受。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五日,匆促整军的朱祁镇下达了让郕王朱祁钰居守北京的留守布置,而之所以留朱祁钰的原因可能也正是因为朱祁钰的身份实在尴尬,不用担心自己后路被抄的原因吧!
满朝文武,除了驸马都尉焦敬辅佐朱祁钰之外,内官留下了金英与兴安,在朱祁钰身后一左一右侍候,更像是监视与钳制,只要朱祁钰在朝堂上稍有不对就会被二人立刻拿下一般。
出征官军操练者每人得一两银、腾袄裤各一件、鞋二双、行军粮食一个月、作炒粮三斗,配上各色军器八十余万件出发北征。三十万大军,征发了十万头驴作为在军驮负辎重的运力,把总、都指挥一级官员多赏了五百贯宝钞,就这么浩浩荡荡出发了。
随扈官员中,有名望、身份显赫的就有太子太师、英国公张辅,太子太保、成国公朱勇,镇远侯顾兴祖,泰宁侯陈瀛,恭顺侯吴克忠,驸马都尉石璟,广宁伯刘安,襄城伯李珍,修武伯沈荣,建平伯高远,永顺伯薛绶,忠勇伯蒋信,左都督梁成,右都督李忠,都督同知王敬,都督佥事陈友安、朵儿只,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刑部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王永和,都察院右都御史邓放榜,能下司右能下龚全安、左参议栾恽,太常寺少卿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大理寺右寺丞萧维祯,太仆寺少卿刘容,鸿胪寺掌寺礼部左侍郎杨善,左寺丞张翔,翰林学士曹鼐等人。
实际这些名人中逃得性命的也就是顾兴祖、杨善、萧惟贞几人而已。大明官场上一下子腾出来一大片职位,给了景泰朝升赏官员的一个很大空间。
可惜,顾兴祖这会过的日子跟以前没法比,恐怕连之前自己提鞋小厮的日子也比他这会强。而杨善还能御前奏对也算是人老奸滑的原因了,景泰皇帝没下死手整治,眼下还放出话来要给杨善升一升,也确实值得开心到流泪了。
回想起来,瓦剌大军突入军营时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必死无疑了,据说护卫将军樊忠在那种情况下也终于放弃了对王振权威的恐惧,大喊着为国杀贼一锤子砸死了王振,只是这消息也没有办法得到核实了。
而五、六十号扈从的朝臣,有名有姓确认死于此次战祸的就有英国公张辅、泰宁候陈瀛、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王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棨、翰林侍读学士张益、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太常少卿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太仆少卿刘容、尚宝少卿凌寿、给事中包良佐、姚铣、鲍辉、中书舍人俞拱、潘澄、钱昺,监察御史张洪、黄裳、魏贞、夏诚、申佑、尹竑、童存德、孙庆、林祥凤、郎中齐汪、冯学明、员外郎王健、程思温、程式、逮端、主事俞鉴、张瑭、郑瑄、大理左寺副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罗如墉、钦天监夏官正刘信、序班李?、石玉等人。
对于要用杨善这件事情上,朱祁钰也很郁闷,实在是没人可用。大明朝的官场里能够这么不要脸的人不是没有,只是这么不要脸还能找到最合适自己位置又能出现在皇帝眼前的实在不多。
如果不是资历熬到这份上,杨善恐怕怎么也会被文武百官压制着不给抬头的机会吧!可惜,正统时没有因为杨善儿子的事情把他撸个干净,现在又有迎驾之功,也算是一个合适的外交官。甚至可以说在现阶段的大明朝来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外交官了。
国与国的交锋,除了动刀动枪还要学会玩政治手段,要有外交辞令。像马青、马云这种出使过程中喝醉了胡言乱语给国家惹来隐患又或者是陈友这种直接上来就狠狠冲着瓦剌报的马价硬砍成了战争导火索的人,都不合适做为外交官员。
“朕有意设立理藩院,专理外藩朝贡、联络诸事。当然了,这些原本就是礼部的差使,但这礼部没管这么细,这才有了朝廷历来从各处差遣官员往塞外出使,终究酿成大祸。”理藩院这个名字挺不错的,朱祁钰第一时间就想到了。
“往后这四夷馆也好,鸿胪寺也罢,都划入理藩院管理。”即使是专门的外交部,哪怕只是礼部之下的副部级单位也要有些实实在在的玩意儿才行。
外国语学校和国际大酒店都划给理藩院管还不够,还要给出一点的特权。“往后这四夷馆要注意,要多收夷人女子所出华夏男儿。这些孩子打娘胎里就带出来了夷人语言,来四夷馆既是受教又是修撰,将来更能准确的了解夷狄所说所想,为朝廷,也是为大明万千百姓谋福祉嘛!”
“这……算是谋福祉?”杨善满头问号。
杨善不理解,朱祁钰很清楚。自华夏大地父系式族拥有了文明传承开始,对于女性定下诸多传统礼教哪怕在汉唐和亲的公主也没有放弃,对于蛮荒之地毫无用处的一大堆乱七八糟礼仪也一定要让和亲的公主学个通透才行。
但千百年来唯独不变的似乎就是“宁为贵人妾不作穷汉妻”了,莫说官勋人家,就是富户家里也要认两个干女儿的。大明朝廷自朱元璋建国开始就定下了不让平民纳妾的规矩,可是朝廷没说不让人认干女儿吧!
白天是干女儿,晚上是干~女儿,那种滋味可不是普通百姓能够理解的。哦哦,普通平头百姓可以理解,因为会有女儿出去找富贵人家认干爹的。
就“干爹”、“干女儿”这个问题早在正统三年十一月时就有大理寺评事王亮专门提出过要求地方官衙对这种情况进行区分,要进行身份核对。按照王亮的观点,这些干女儿基本上都住在干爹家里,那么就应该检查其中是不是存在两性关系?
如果没有的,则承认是干亲,如果有嘛……按乱伦论处。
呵呵,这种事情怎么盯?怎么查?今天查了没有,你走了之后是不是可以有了呢?地方官府是月月查、年年查吗?这就很扯蛋了。
既然没办法靠官府查获,地方上这种事情又见怪不怪几乎没有什么人会举报,即便正统朝将此“着为令”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卵用。
换个角度思考,平民家的姑娘认了富人家干爹去了,富人家的女儿给官宦家当妾室去了,官宦家的嘛……反正剩不下几个姑娘给平头百姓生孩子了。
老百姓衣食足,可不就要想想传宗接代的事情了。朱祁钰一直认为朝廷不能像个裱糊匠一般,发生问题了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能提前预防问题的发生。
更可恨的是一些方针政策因为缺失管控,最终造成老百姓没了活路又无力造反,只能选择对弱势群体撒气的方式报复社会。究其根本,这还不是朝廷无能吗?!
“外番女子若有仰慕我中国的,凡自愿嫁入中国,习中华文化,那便准予以国人示之。这个差使由理藩院牵头,杨卿理个章程来,朕让礼部、户部协助理藩院来操办。”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千古不便的道理。既然中国的女子都想嫁入豪门,那不妨吸收外番女子进入中国来。
虽然民间千百来的传统就是男聘女嫁,男方如果聘礼重了女方嫁妆也不能轻了,否则会被邻里说闲话,女人嫁入夫家后日子也不好过。但是总有些地方总有些人家,拿嫁女儿当卖女儿似的算计。
当然,现在大明朝还好,没有动不动就允许和离这么一说,而且受封建礼教思想影响也没那么多想法,否则这大明朝百姓可以娶的女子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