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1. 第四百八十一章红楼潜龙在渊95 “皇……(1 / 2)
“皇上驾到, 行跪拜大礼!”唱名的太监扯着嗓子,声音之嘹亮,整个大殿都听见了。
“吾皇万岁, 万万岁!”所有人下跪,服服帖帖迎接帝王的到来。
皇上好似完全没反应过来,神思不属的盯着苏叶的方向, 脸色僵硬, 眼中情绪如翻江倒海。
“陛下?陛下?”身边的太监等了一会儿, 没等到皇帝叫起,忙低声催促。
跟在皇帝身后一起进场的众臣, 都不由奇怪,微微抬头,想看看皇帝怎么了,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
皇帝陡然从回忆中惊醒, 眼底全是惊惧和不确定,看了身边太监一眼,再看向殿外明媚的阳光, 这才敢重新把视线放在苏叶身上。
只一眼,他就确定了, 自己看到的并不是鬼魂,而是切切实实的人, 一个叫他怎么也想不到会出现在这里的人。
“那,是谁?”皇帝咬着牙, 问出了这句。
贴身太监一愣, 顺着他的视线看过去,起先并不理解,紧接着瞳孔紧缩, 脱口而出,“太子爷。”
皇帝心一颤,这太监是从小在他身边服侍到大的,自然没少见到先太子。
只不过奴才面对主子,可不敢光明正大打量其面貌,是为不敬。
加上又十几年过去,他从未往这方面想过,一时还真没反应过来,待仔细观察,就发现那人竟然和先太子,不,先义忠亲王长得七八分相似,不由愣在了当场。
这事可真叫人啼笑皆非,义忠郡王那个亲子长的不像,偏出现了一个外人,竟那般想象。
“莫非是......母家人?”太监咬了咬舌头,疼痛刺激得他清醒一点,甩开瞬间出现在脑海里,那些神神鬼鬼的猜想,轻声试探道。
反正肯定不会是什么先太子转世投胎,是的,绝对不可能!
皇帝理智回笼了些,看那位次,一眼就确定,这是林如海之子林墨玉,和先太子母家没有任何关系。
既如此,为何如此想象?!
两人不同寻常的反应,让身后跪着的官员忍不住好奇,一个个竖起耳朵听。
离得近的都是重臣,也几乎是老臣,十几年前就在朝堂的,也有好几人。
听到惊呼声,不由仔细去看苏叶相貌,然后齐齐倒抽一口凉气,怎么会这么像?
这要是被太上皇知道,还不知出什么变故呢。
刚这么想,后来就传来唱和声,“太上皇驾到!”
皇帝眼中闪过一抹凝重,看了苏叶一眼,转身准备接驾。
与他心情完全相反,场上众位学子被刚刚的静默弄得七上八下的,每个人都战战兢兢,生怕出什么差错。
皇帝迟迟不叫起,让他们产生了莫大的心理压力,五月的天,完全可以称得上凉爽,有些人额头后背竟冒出细细密密的汗。
皇权社会,上位者一句话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他们作为读书人,最是敬畏皇权。
刚刚皇帝一语不发,众人又都低着头,不敢观察皇帝神情,只能在心里猜测,可不就越猜越慌嘛!
唯一不受影响的,就是苏叶了。
这是早就预料到的事,只是她没想到,皇帝竟然这么大反应,所以是心虚吗?
太上皇的到来,打破了这一殿的压抑,众人心里齐齐松了口气,还以为刚刚皇帝没反应,是等着太上皇驾临呢。
太上皇坐着轿撵,直接被抬到殿上,此时他好似又一副没完全好的模样,不知道是为了迷惑谁。
但反正,作为宫城内唯二的主子,皇帝早就知道,太上皇好了很多,甚至能起身走动了。
这都要归功于凌云子道长的丹药,想到这个,他就又爱又恨。
凌云子帮他炼制丹药,让他十几年从未生过病,精力充沛,不然也不能和太上皇斗这么久。
可凌云子也帮太上皇啊,要不是他,说不定太上皇早就死了。
要是如此,他何以见到一个长得像大哥的人,就心神惧颤呢,还不是担心太上皇面对失而复得的‘大哥’失去理智,非要把他拉下马,把皇位让给一个野种!
是的,皇帝已经认定了,林如海这所谓的嫡长子,一定是先义忠亲王流落在外的野种,或许是外室所生,亦或许是东宫哪个不起眼的女人生的,没有被先义忠亲王承认,生下来后就送出去。
呵,林家倒是忠心,竟然还帮着他那死去的大哥养孩子。
皇帝磨了磨牙,看向太上皇的视线意味不明。
这个老家伙,是不是也知道呢?不然为什么今天出现在这里?
肯定是担心他见到那人的孩子,然后做什么,干脆过了明路。
这么想着,皇帝心里越发厌恶贾家和林家,在他看来,林墨玉会出现在林家,一定是贾家这个太上皇心腹兼先太子门人送过去的,让林家负责养。
好!好!好!真是好算计!
等他腾出手来,一定要狠狠教训这两家,让他们知道,什么叫一朝皇帝一朝臣,敢背着他这个皇帝,做出如此违逆之举,这两个家族没有再留下的必要!
太上皇没有看皇帝,眼神只盯着第一排第一位,眼底都是怀念与动容,“平身吧,朕只是来看看。”
顿了顿,他示意皇帝,“殿试快开始了吧,不要耽误吉时。”
皇帝应了一声,缓缓坐上主位,表情重新变回平静,“开考!”
殿试只需要考策论,题目用巨大卷轴书写,陈列在大殿四处,无论哪个角落,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本次殿试的题目是水利,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往年十次殿试,至少有两三次会用到这个题目。
所以题目一出来,所有人心里都有数,这个题目他们至少写了无数遍。
但问题是,除了他们,历代考生也都有写,即便不是在殿试,乡试会试中也时常出现。
因此这个题目想要出彩,就非常难。
毕竟很多人都会在进学的时候,一遍遍写这个题目,然后一遍遍打磨。
加上能考中会试,进入殿试的,都是全国最顶尖的人才,学问必定不缺,精心打磨过的文章,自然不会差了。
因而想要在这一群优秀学子中脱颖而出,除非观点足够新颖,是前人从来提出过的设想。
但科举出现至今几百年,这个问题被翻来覆去研究,什么观点都该被人想到了。
因此在最近十几年的科举中,已经越来越少用到这种普遍性的考题。
从想法中卷不出来,考生们只能凭文章华丽程度,写的那叫一个锦绣堆砌,辞藻华丽,但这是策问,又不是让你写骈文,大唱赞歌,华丽有什么用?
因此像水利,农耕等方面的题目,已经越来越少出现了。
可学子们为了保险,这些题目进学的时候还是会一遍遍写,这不就用上了。
那些有准备的学子,见到题目,面上顿时大喜,下笔如飞。
而一些原本没怎么准备的,也不慌,心里打好草稿,也很快动手。
唯独苏叶,看着题目陷入沉思,不是想不出写什么好,而是疑惑今年的题目为何如此特别?
是的,特别,完全不符合皇帝的性子。
殿试的题目,都是皇帝临时决定的,压根不用和大臣商量,所以这个题目必定是他想出来的。
一个完全区分不出效果的题目,和他十几年来出题的风格完全不同,以往都是怎么偏门加细节,转变的太突然,怎么看怎么不对劲。
突然,苏叶想到月前收到的一条消息,皇帝对东北粮仓非常感兴趣,还曾询问过朝臣,“为何那片黑土地肥沃,以前的人只知道渔猎,而不事生产呢?”
左右大臣想也不想回答,“那些蛮夷之人,哪里懂得耕作。”
这或许算一个理由,但东北平原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成为中原王朝一部分的时候,那时候朝廷为了统治这片地区,应该能想到迁移一部分百姓过去。
而事实上,东北平原也确实有不少汉人,只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渐渐改变了,不再耕种,也上马渔猎。
这就很奇怪了不是吗?
可皇宫中并没有相关记载,以至于具体原因不明。
也有朝臣想到,“要耕种,首先得有河流。东北好似不缺水资源,有四大水系。想来是之前的人没有修建水利工程,导致河流旱涝不合理,不利于耕种。”
苏叶睁开眼,大概明白了皇帝的想法。
东北的水利建设,确实是近几十年完善的,尤其是这十几年,为了圈出的地能更好灌溉,粮商会可是花了不少本钱在水利设施上,也才能让东北平原变成沃野。
之前水流是有,但因为人心不齐,各自为政,且都习惯了游牧的生活方式。谁也没办法从上流到下流,建立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以至于四条水系都没有善加利用。
皇帝之前十几年都没关注过,此时突然想起,大概是为了河套地区,那里常年干旱,水资源匮乏,降水量又少,不适合种植。
而他大概是觉得,既然东北平原能改造好,云贵高原更是粮食出产的重要基地,西北一带虽然贫瘠,却也不是完全没有水源。
尤其黄河还从这里过呢,就算不为了农耕,治理好了,不让下游变成悬河,时常泛滥成灾,也绝对是值得流传千古的丰功伟业!
皇帝这是急了,在发现太上皇身体逐渐恢复,可以出来掌权,而自己好似功劳不够显著,没法把太上皇彻底赶回后宫,顿时心慌了。
这些年虽然大楚发展的不错,一派欣欣向荣之态,国库丰盈,天灾人祸虽然有,但很少发生流民背井离乡,因为救灾往往很及时。
但这些好似和这位高高在上的帝王关系不是很大,他居住深宫,所作所为都在和太上皇争权夺利,剩下的也不过是无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