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9. 第四百七十九章红楼潜龙在渊93 “查……(1 / 2)
“查清楚了吗?确定是徒晨那个小人向太上皇献策, 这才让太上皇临时决定闭宫斋戒的?”
承恩公府内,眼见彻底没了挽救三儿子的希望,承恩公夫人恨得咬牙切齿, 发誓一定要为儿子报仇。
他们之前屡次进宫, 乞求皇帝留情。
可惜皇上不仅不理,反而道,要是他们一再纠缠,就罢免承恩公的爵位。
没有办法, 承恩公只能灰丢丢回来了,比起不成器的儿子,当然是能传承百年的爵位更为重要。
但这不妨碍他们恨罪魁祸首,想要为儿子报仇。
首当其冲就是刑部左大人,李大人和掺和其中的林墨玉。
要不是他们, 自己儿子又怎么会被查出来,都怪他们多事!
尤其是那个林墨玉,要不是他太过优秀,盖过儿子风头,自己儿子又怎么会因为嫉妒而犯错, 他最好也下去给儿子陪葬!
承恩公想过找人刺杀, 栽赃嫁祸等手段, 甚至想要收买其中一个舞弊学子家人, 让学子诬陷苏叶也提前看过题目。
然而可惜的是,他们才刚有动作,就被人觉察, 连人证物证一起,送到了皇帝面前。
皇上严肃警告,如果不老实, 直接夺爵!
承恩公夫妻没办法,想尽各种手段都没用,于是把大儿子找来,要他想想办法。
这个儿子体弱归体弱,脑子还是很聪明的。
本来正在养病的章大爷,听到父母的要求后,一阵无语,是什么给看他们错觉,能对付得了那位林会元?
现在朝中发生的桩桩件件,那个和那位公子无关?
他能抽丝剥茧,把所有隐藏极好的幕后之人,全都扒出来,就该知道,绝不是普通人。
对付他?做梦吧!
相比起他,兴许对付皇子还更容易点,皇子只是身份上尊贵,实际可比那位林会元好对付的多。
眼见父母恨的咬牙切齿,愤怒至极的模样,章大爷稍稍垂下眉眼,故意言语诱导,“科举舞弊是很严重,但弟本不是故意的,要不是......皇上要斋戒,提前得知消息,一定会保下弟的命来。”
“是啊,都怪太上皇......”承恩公夫人当即附和。
“住口!”承恩公当即制止,他就是再伤心,也不敢对两位圣人不敬,夫人莫非失心疯了不成。
承恩公夫人被这么一吓,也清醒过来,闭口不敢言。
章大爷眼中闪过一抹幽光,“好端端的,太上皇为何要斋戒,我怀疑有人故意陷害。”
“一定是林墨玉那个贱人,”承恩公夫人立刻道。
“他哪有那个本事,”承恩公不同意,林如海又不在京,光凭一个林墨玉,进宫都做不到,如何能说动太上皇。
“那是谁?”承恩公夫人并没有什么脑子,当即跟着丈夫儿子思路走。
“在此次事件中,获利最大的不是林墨玉,而是皇子,”章大爷淡淡道。
承恩公夫妇一想,好像真是这么回事。
三皇子为了打击二皇子,故意说服太上皇关闭宫门,好让二皇子来不及进宫求助皇上,保下魏宏良,并因此波及了章则深。
“我的儿啊,你怎么这么命苦啊!”承恩公夫人当即大哭起来,“那些人争来争去就算了,为何要连累你啊!不行,为娘的一定要为你报仇!”
“你要如何报仇?那可是皇子,”承恩公重重一拍桌子。
“皇子又如何,这不是已经废了一个嘛,反正皇上又不缺皇子,”承恩公夫人顿时胡搅蛮缠起来。
夫妻两个吵闹了许久,齐齐看向自己大儿子,希望他想出办法来,给弟弟报仇。
承恩公府章大爷心下好笑,就那个从不把他放在眼里的弟弟,他怎么可能费心费力,要不是......承诺治好他的儿子,也不会在这里和偏心眼的父母周旋。
深呼吸,他抛出诱饵,给承恩公夫妇下套,“我知道一桩事,皇子母家陆家,有一位镇守边关的将领陆才成,好似与鞑靼有勾结。”
“鞑靼不是灭了吗?”这是承恩公的第一反应,鞑靼都灭了这么多年了,勾结又怎么样。
“鞑靼没灭,只是被镇压了而已,”只不过现在不叫鞑靼罢了。
“这也不算什么大罪吧......”承恩公迟疑。
“可如果他们的目的,是借着鞑靼势力谋反呢?”章大爷抬起头,看着自己父母,眼中的冷光让他们一阵恶寒,待细看,又不见了踪影。
“那肯定是死罪,”对啊,勾结外邦除了金银钱财,就是谋反了呀,他们怎么没想到呢。
“太好了,我这就去告诉皇上,”承恩公豁得站起来,迫不及待要进宫。
“那是皇上亲儿子,”章大爷连忙拦住自己父亲,“他宁愿压下来,也不可能让我们爆出来的。”
“那怎么办?”承恩公急切道。
“这件事承恩公府绝对不能沾上,万一以后皇上后悔了,可能会迁怒你我,”章大爷细细分析,“现在最恨皇子的,当属二皇子。他知道消息后,一定会千方百计的坐实这件事,把三皇子也拖下水。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提供证据。”
“证据,我们哪来的证据?”承恩公为难道。
“其实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把三皇子拉拢的人,全都找出来,然后一网打击,不然要是皇子缓过来,知道我们在其中起的作用,一定不会放过承恩公府。”章大爷徐徐善诱,教父亲怎么设陷阱,引诱皇子入局,又怎么把事情全推给二皇子,让他拼个鱼死网破,只为报仇!
承恩公这个人,没有任何优点,整日里吃喝玩乐,但皇帝因为母亲的缘故,对这个唯一的舅舅格外优容。
且承恩公还不要求当官,当大官,算是非常听话的外戚了,就更让皇帝信任几分。
有他在其中搅和,能暂时迷惑住皇帝,然后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等到各种证据链形成,届时想反驳都找不到漏洞。
荣国府梨香院,苏叶放下手里最后一份诗稿,对秋文道,“这些都很不错,等下你让人誊抄一份,送去书坊,让他们刊印出来。”
这些都是贾府里姑娘们作的诗,被黛玉整理出来,说要出书,请苏叶帮忙。
现在的社会远比十几年前开放,女子也讲究才华,出名的才女更是受到追捧,而不是打压。
黛玉因为参加诗会,作了一些好诗,在扬州和姑苏两地扬名,成为竞相追捧的对象。
甚至有人暗搓搓上门,想要定下她当儿媳。
不过黛玉自由惯了,要自己择婿,上门的人都被她一道道刁钻的问题打发了。
要是能答出来,倒也不是不能接触。
可惜了,那些知识涵盖天文地理,数学物理,远不是现今那些绝大学子能答上来的。
因为这,虽然有些人嘀咕,巡盐御史家的小姐刁钻,但不得不说,她的名声更盛了。
在林玄玉也考上秀才后,林家擅长教导子女的名声更是助推了她的名气,让她继苏叶江南第一才子之后,成为江南第一才女。
在风气越发开放之下,林如海和贾敏本就是开明之人,对于女儿出文稿诗集这种行为,也就不拦着了。
在扬州黛玉已经出过一本,受到闺阁女子热捧,其中也有一些情感细腻的男子喜欢,但大部分男人还是不喜欢的,因为觉得不够大气,过于婉约精致了。
来到京城后,和姐妹们玩玩闹闹,黛玉的诗词更多了一股子鲜活气,读之唇齿留香,活泼俏丽,活脱脱一个少女在展示欢乐的闺阁生活,看完不由会心一笑。
相比那些凄凄惨惨的句子,苏叶更喜欢这个,对于黛玉与原著的不同,也更加高兴。
什么‘一年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再也不会出现。
不仅是她,其他姑娘们,包括一向最安分随从的薛宝钗,也都透着一股子鲜活气,原本加注在她们身上的枷锁,松动了一点点,不再那么沉甸甸,也愈发让人看到希望。
薛宝钗已经和王熙凤达成合作,成为代理商之一。
她完全甩开哥哥,自己成为经营者,而不是缩在哥哥身后。
再确定凭自己就行,出门谈生意也用不上哥哥撑面子后,立刻想办法把哥哥送入军营,还是最严厉的那种。
薛母对于她的做法,相当不理解,哪有姑娘家出门经营生意的,何况还把当家的哥哥撇到一边,实在大逆不道。
然薛宝钗下定决心后,有一千种方法说服母亲,因此这于她完全不算烦恼。
经过大半年的经营,店铺开起来了,生意越做越好,原本投入的资金差不多快回本。
她看到了大展宏图的希望,整个人自信从容,锐意进取,已经不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是‘女子本为强,何须借东风’。